冷门造车新势力盘点,谁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极越?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今的国内新能源汽车赛道早已度过了野蛮生长期 , 想当初2018年时包括新势力在内的中国汽车品牌数量高达487个 , 如今这一数据已缩水至两位数 。 回首2024 , 国内车圈更是以高合闪崩开始 , 以极越暴雷结尾 , 种种迹象都预示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进入到了大浪淘沙的阶段 。
毫无疑问 , 2024年对于很多车企来说是丰收的一年 。 在这一年中 , 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依旧保持了高速的发展势头 , 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300万 , 并且连续多月渗透率超过了50% 。 然而尽管市场广阔 , 但对于不少车企来说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诸多新势力的爆雷犹如一颗颗炸弹 , 炸醒了那些还在新能源赛道上猛冲猛打的玩家 , 同时也在时刻警示消费者要尽量远离冷门车企 。 那么在2025年中哪些车企存在倒闭的风险 , 谁又会成为下一个极越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 。
极石
对于很多车朋友来说 , 极石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 , 该品牌目前仅有一款车型在售 , 即极石01 , 其定位为中大型SUV , 售价区间34.99~35.99万元 。
极石品牌源于一家科技公司 , 那就是以扫地机器人而闻名的极石科技 , 不过极石汽车并不隶属于石头科技 , 而是归属于上海洛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极石01是依托北京汽车制造厂生产 。 当然此北汽非彼北汽 , 在1973年之前 , 北京汽车制造厂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北汽集团是一家人 , 然而物是人非 , 在2015年 , 北汽集团以1.17亿元的价格将所持有的北京汽车制造厂51%股份转让给了在低速电动车领域颇有名气的富路集团 , 当年的国企如今已变成民企 。
2024年中 , 极石汽车的全年累计销量仅为4827台 , 这样的成绩放在国内市场确实有些寒碜 , 说不定哪天就难以为继 。
天际
天际汽车也是相当冷门 , 回顾他的历史 , 还要从乐视汽车讲起 , 当年乐视汽车旗下有三大电动车品牌 , 分别是乐视汽车 , 法拉第未来和电咖汽车 , 其中电咖汽车被下周回国贾老板雪藏 , 后经重组后 , 正式更名为天际汽车 。
天际汽车成立之后 , 曾凭借ME7和ME5这两款车型在市场中引发了一定的关注度 , 不过近几年来 , 该品牌几乎是停滞不前 。 目前天际只有ME5一款车型在售 , 月销量基本为两位数 。 导致天际陷入泥潭的最主要原因是其产品质量以及品牌影响力不足 , 消费者维权事件时有发生 , 只不过由于体量较小 , 并未引发太多关注 。
远航
远航汽车可以说是很有来头 , 他所背靠的是依靠摩托车起家的大运集团 , 没有错 , 就是“风驰天下 , 大运摩托”的那个大运 。
【冷门造车新势力盘点,谁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极越?】
大运集团除了搞摩托车之外 , 在商用车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 这可以说是他的一大优势 。 在2015年时 , 大运集团便启动了新能源乘用车战略 , 试图通过商转乘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 , 然而直到2022年远航汽车才正式成立 , 可以说 , 大运集团是起了个大早 , 赶了个晚集 。
远航汽车主打的是豪华高端市场 , 即使是最便宜的车型 , 起步价也是接近20万 , 最贵的产品顶配版超过50万元 , 显而易见 , 这样的定价策略对于品牌影响力严重不足的远航汽车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 。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 在20年的前三季度 , 银行汽车的累计销量只有5584台 , 月均销量700台左右 。
除此之外 , 此前网上已有媒体曝光远航汽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 , 多数领导和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寻找新工作 。 同时还有来自于远航汽车研发部的人员透露 , 远航汽车的底盘研发部门目前仅有10余名员工还在坚持岗位 。 种种迹象都表明 , 这家造车新势力也差不多是秋后蚂蚱了 。
哪吒
曾在2022年登顶造车新势力销量榜榜首的哪吒汽车 , 如今日子也不好过 。 在过去的一年里 , 哪吒汽车先后经历了销量下滑 , 官司缠身 ,CEO下台等诸多事件 , 前段时间还闹出了官网无法打开的大乌龙 。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 , 在24年前三季度 , 哪吒汽车累计销量仅为85908台 , 同比下滑12% 。 更加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是 , 在9月份之后哪吒汽车方面便再未公布过官方数据 , 至今销量成谜 。 由此我们不难判断出 , 哪吒汽车的状况已经非常不乐观 。
车叔总结
总的来说 , 以上我们提到的这一家造车新势力在近几年的表现都很是拉胯 , 他们的处境虽有不同 , 但是症状基本类似 , 销量低迷 , 市场认知度低 , 品牌影响力弱等都是限制他们发展的难题 。 个人猜测 , 下一个极越极有可能在以上几个品牌中诞生 。 最后还是要提醒一下大家 , 在选择新能源汽车产品时要尽量避免冷门品牌 , 以免承担损失与风险 。 同时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 , 也需要不断加强品牌建设 , 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服务水平 , 只有这样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
- 2024新能源车市风云:新势力暴雷,宝马i3遇冷如何选?
- 二线品牌的悲哀:搞价格战的都没啥用,就连国产新势力都打不过了
- BBA销量集体崩盘:新时代的“地主”,都跑去买新势力了?
- 又一造车新势力跑路,150亿变成“一地鸡毛”,9位创始人集体消失
- 2025年开年“第一雷”,又一家造车新势力倒下,不是哪吒汽车
- 为啥小鹏在2025年开年能逆势超越理想,并问鼎新势力销量冠军?
- 魏建军的超豪华造车梦
- 国产车在德国节节败退!比亚迪销量下滑30%,长城36%,新势力更甚
- 10-20万区间,3款主打性价比又略冷门的纯电SUV
- 交付突破50000台!纯电“新势力”神车,仅售11万多,还要啥比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