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大爆发 奇瑞到底做对了什么?

销量大爆发 奇瑞到底做对了什么?

文章图片

销量大爆发 奇瑞到底做对了什么?

文章图片

销量大爆发 奇瑞到底做对了什么?

文章图片

销量大爆发 奇瑞到底做对了什么?

最近 , 很多车企都陆陆续续发布了2024年的销量 , 比亚迪毫无悬念夺得了第一 , 问界、理想、小米迎来销量爆发 , 这些基本都在意料之中 ,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奇瑞 , 全年销量260.4万辆 , 同比增长232.7% , 而且12月单月新能源车销量首次突破10万辆 , 而且是全行业唯一实现新能源、燃油车、海外出口、国内市场“四赛道”全面增长的车企 。

【销量大爆发 奇瑞到底做对了什么?】众所周知 , 在燃油车领域 , 奇瑞的产品造型、品牌运作等与吉利、长安等对手其实是有差距的 , 在新能源领域 , 奇瑞是公认“赶了晚集”的一家;也就是说 , 奇瑞拿在手上的 , 并非一手好牌 。
那么 , 奇瑞为什么最后打出了一手好牌呢?
奇瑞方法论:慢就是快2022年 , 在奇瑞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辆之际 , 尹同跃在接受采访时 , 曾有过这样的说法:奇瑞的发展并不“快” , 外界看来的超速度恰恰是源自奇瑞的“慢” , 如今 , 短短两年多后 , 奇瑞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了1500万辆 。

这么快的奇瑞 , 尹同跃为何却说都是“慢”的功劳?
实际上 ,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 奇瑞高管及以上级别人员曾在不同场合 , 不止一次发表类似的“慢就是快”的论调 , 可见这种思路是深深扎根于奇瑞内部的 。
这种辩证法和方法论体现在经营层面 , 就是对产品核心技术 , 对品质 , 对安全的极端重视 。
比如在如今的互联网上 , 只要是讨论到国产发动机技术 , 你就会一定会看到有人提奇瑞 , 天涯君曾观察过智界R7增程版上市后的网友评价 , 尽管不少华为粉丝对奇瑞品牌不感冒 , 但几乎没有人不认可 , 奇瑞的发动机无论是技术还是可靠性 , 都不是任何传统或新势力厂商能够轻易超越的 , 并由此对智界R7增程版给予极高评价 。

再比如底盘技术 , 奇瑞同样是YYDS般的存在 , 每当有一些媒体在通过类似“飞坡测试”评测一些底盘不佳的产品时 , 弹幕里总是能见到类似“奇瑞底盘才是YYDS”、“请奇瑞工程师帮帮忙”这样的观点 。
还有安全性方面 , 无论是亚洲最大的碰撞实验室 , 还是远超同级别车型的车身安全用料 , 最后体现到奇瑞车上就是安全性能的遥遥领先 。
总之 , 奇瑞的“慢”让人感受到了这个时代非常稀缺的真诚 , 这就是奇瑞“快”的秘诀 。
智界热销:开放思维的力量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 , 上市仅两个多月 , 奇瑞与华为合作的智界R7的大定量就突破4.2万辆 , 累计交付 28969 辆 。

作为一款平均售价近30万的高端智能电动车 , 智界R7的成功不仅直接给奇瑞贡献了宝贵的销量 , 更重要的是 , 让整个智能电动车市场看见了奇瑞 , 并认可了奇瑞 。
对于一直苦于高端化进展缓慢的奇瑞而言 , 智界的成功实际上打通了自己高端化之路最重要的一关——心智关 。
而这件事最神奇的地方在于 , 为什么奇瑞和华为的合作能够如此快速和顺利?
要知道 , 华为以及鸿蒙智行此前的合作伙伴 , 无论赛力斯、北汽还是江淮 , 都是较为边缘化的品牌 , 只要是体量够大 , 无不对与华为进行深度合作十分谨慎 。 此前长安与华为经过多年的博弈 , 最终还是选择了偏向传统供应商的模式 , 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主流车企与华为的合作也大都止步于供应关系和联名层面 。
但奇瑞对华为的态度完全不同 , 尹同跃在任何场合都不吝惜对华为、余承东的赞美 , 按照余承东的说法 , 华为方面一开始压根没想到奇瑞会主动找到华为合作 , 而且姿态放得这么低 。 尹同跃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就公开透露 , 和华为的合作是自己在余承东回家的路上“感动他” , 然后用一块小黑板“拿下余总” 。
而这个时间节点上 , 上汽还在公开表示车企不能没有自己的灵魂 , 其他一线主流车企大多也是这种心态 , 谁也不会想到 , 几年后 , 和华为的合作会成为车企增长的重要助力 , 甚至会改变一家车企的命运 。 与其说奇瑞和尹同跃赌对了 , 不如说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维更开放 。
回到合作本身, 这两家合作的难度 , 不亚于两头大象一起跳舞 , 一开始外界并不看好 , 但它们不仅跳了起来 , 而且动作优美 。
奇瑞内部给智界项目极高的优先级 , 动用一切集团内优质资源保证研发进度和产能提升 , 华为也毫不掩饰对智界的重视 , 开足马力为智界产品的上市铺路 。
最终经过智界S7的磨合后 , 双方最终通力合作 , 成功打造出了智界R7这个现象级的爆款 。
在这背后 , 我们不难看到奇瑞开放的眼界和格局 , 对于在智能化和品牌运作方面明显强于自己的华为 , 奇瑞首先拿出来的不是“防人之心” , 而是绝对的信任和最高的优先级 , 从而促成了华为投桃报李 。
和智界项目一样 , 在与智米团队合作打造的iCAR V23项目上 , 我们同样能看到这种开放思维发挥出了威力 , 让对造型一直不太擅长的奇瑞 , 居然能够在一夜之间拿出光凭造型就火出圈的产品 。

实际上 , 这样的合作在奇瑞集团可以说非常多 , 这正是奇瑞身上那种开放、合作、共赢、创新的积极态度的体现 , 也正是因为这种开放的思维 , 让奇瑞在主流传统车企里第一个跳了出来 。
补齐短板:进击的奇瑞营销有什么比研发一台世界级发动机还难的?奇瑞的答案可能是营销 。
从奇瑞车主、奇瑞粉丝 , 再到汽车媒体人 , 不懂营销 , 应该是所有人长久以来对奇瑞的一致评价 , 甚至连尹同跃自己也多次承认 , 我们确实不太懂营销 。
这种不懂 , 一方面是上文所说的“慢”带来的天然的对于市场的迟钝 , 但另一方面 , 或许也是无奈 , 毕竟奇瑞作为重资产的大型整车企业 , 至今尚未上市融资 , 长久以来都是抱着“好钢花在刀刃上”的态度 , 对于常常需要花大价钱的营销活动 , 往往也只能望而却步 。
但现在 , 你会花现 , 奇瑞在营销方面明显更“舍得”了 。

比如星途品牌一直传播的安全是最大的豪华 , 无论是星纪元ET从32米高空坠落、还是瑶光C-DM现场的底盘碰撞试验 、还是星途揽月的峰顶翻滚挑战都让人印象深刻 , 这些事件营销都起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传播效果 。
再比如风云A8上市前的一箱油续航测试挑战 , 以及在中汽中心的高环跑道以180km/h的时速连续跑了一个小时 , 风云A8L上市前的碰撞测试等等都让人看到了技术奇瑞优秀的综合产品力 。
再譬如捷途旅行者 , 妥妥的爆款车型打造教科书 , 上市16个月累销超20万辆 , 而原本不被看好的捷途也已经成为汽车圈最务实的一匹黑马 。 2024年捷途连续4个月销量超6万 , 全年累销56.8万辆 , 同比增速80.3% , 妥妥的主流品牌增速第一 , 甚至把理想、蔚来、岚图、一众新势力和东风本田、广汽本田等主流合资品牌都甩在身后 。

另一个为业内很多车企同行称赞也对奇瑞销量起到了实质助推作用的则是奇瑞在渠道下沉、新媒体应用上的创新 , 譬如奇瑞可能是最早成立自有新媒体MCN机构的车企 , 大大激发了旗下主播的内生动力 。
在与华为、智米团队合作的过程中 , 奇瑞的营销整体也是在大踏步地前进着 。
总结所以 , 奇瑞为什么能把一手不算太好的牌打出彩了 , 归根结底还是奇瑞坚持“技术至上”的理工男思维 , 潜心打造过硬的产品 , 同时坚持开放思维 , 和这个时代优秀的人合作、共赢 , 格局放大 , 站得高、看得更远 , 就跟奇瑞在海放市场的故事一样 , 眼界决定格局 , 格局决定结果 。
而接下来的奇瑞 , 手上的好牌是越来越多了 , 譬如2025年即将上市的风云A9、风云T10 , 星途E08、捷途据说还有个新产品序列问世 。
未来的奇瑞 , 毫无疑问会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