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终成大计,中方在关键领域的先见之明,成功把日本逼进死胡同

25年终成大计,中方在关键领域的先见之明,成功把日本逼进死胡同

文章图片

25年终成大计,中方在关键领域的先见之明,成功把日本逼进死胡同

文章图片


25年筹谋布局 , 中方凭着先见之明 , 成功碾压日本 , 日本“镇国重器”不得不抱团取暖 , 继续发展下去 , 留给日方的只剩下一条死胡同 。

本田、日产发布会
日前 , 日媒报道称 , 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 , 正在谈判合并事宜 , 并且准备将三菱汽车也纳入旗下 , 目前三菱汽车的最大股东就是日产 。
合并背后的原因实际上不难理解 , 如今全球汽车市场都亟待转型 , 油车、混动、纯电动汽车的转型 , 都需要巨额的投资成本 , 因此日本的“镇国重器”也需要“抱团取暖” 。
【25年终成大计,中方在关键领域的先见之明,成功把日本逼进死胡同】报道中提到 , 日本的汽车虽然一直在日本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 在全球汽车行业也属于翘楚 , 但是近年来 , 这一地位已经逐渐下滑 。
数据调查显示 , 在1998年时 , 日本的汽车产量 , 占全球汽车产量的21.6% , 彼时中国的汽车产量只占据1.4% 。 而到2023年 , 中方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8.4% , 日本仅剩11.4% 。

中国新能源车企
也就是说 , 中国如今已经在日本引以为傲的领域遥遥领先 , 这都归功于中方在这一领域的先见之明 。
在全球行业面临转型之际 , 中方先一步做出预判 , 大力发展新能源 。 相较于多家头部汽车日企的“迟钝” , 中方早在2009年起 , 就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 以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 , 并鼓励产业发展 。
截至目前 ,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 这都得益于中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 做出的多项关键性举措 , 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的减免、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补贴以及“双积分”政策的实施 。 “双积分”政策要求汽车制造商生产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车 , 从而推动企业转型 。

中国电车出口国外
更关键的是 , 在技术创新方面 , 中国本土企业积极开展研发工作 , 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 中企在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 , 生产出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良好的电池产品 。
此外 , 在电动机、电控系统以及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 , 中方大力投入研发 , 取得了显著进展 。
如今日企之所以要“抱团取暖” , 更多的是因为产业链不完善 , 在这一领域 , 中方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 , 并且使其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
从原材料开采、电池制造到整车生产和充电设备 , 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 这种产业链的整合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 , 还提高了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 。

中企汽车生产线
可以说 ,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迅速崛起 , 是政府、企业和市场共同努力的结果 , 但是日本在相关方面的“嗅觉”却没有如此敏锐 。
如今 ,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户接受度的提高 , 新能源汽车将在更多细分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 从1998年到2023年 , 中方车企25年来埋头苦干 , 才有了如今的成绩 。
日本车企没有及时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 , 如今“抱团取暖”多少有些“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