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医生的前半生,更像是一个励志典型。
来自乡村的少年,考上大学,又考上了北京的研究生,然后获得一个出国进修的机会。1988年,姚医生第一次见到美国留学生住的宿舍,被满屋子的家电惊呆了:有电话、空调、小冰箱,还有电视机——这不是高干宿舍才会有的东西吗?放假的时候,他和几个同学一块儿开着一辆漏风的N手车去佛罗里达州旅行。几个30岁左右的大老爷们儿,在迪士尼乐园里流连忘返:天底下居然还有那么好玩的地方!像小蛋糕似的美式松饼,把蜂蜜或果酱浇在上头,味道可香,姚医生一下就喜欢上了。他领着2000多美元的微薄工资,但德克萨斯州物价便宜,一个月房租只要400美元。剩下的钱换算成国内的货币,在当时看来,就是一笔巨款。到美国一年多之后,在北京当护士的妻子告诉他,医院要外派她们出国,去约旦工作。沉吟片刻后,姚医生问:“如果非得要出国,为什么不来美国呢?”夫妇俩现在都很感激,医院没在办护照的事情上为难她。其实说到这儿,命运最难测的部分就展露出来了:他们离开,也就错过了国内接下来30年的飞速发展期。现在,在美国做研究的学生月薪还是在2000美元左右,但在国内,几乎找不到什么东西,还能维持30年前的价钱。上世纪80年代末,肖宇在中关村见到过联想公司开出1000多元人民币的高薪招人,而他毫不犹豫地出国了;当姚医生咬牙下苦功夫用英文考取美国行医执照的时候,与他同一届的大学生,在国内普遍受到重用,如今正是国内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