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济南闹市区的“解忧杂货铺”:出售老物件,谈钱也谈感情( 二 )


在董立看来 , 这个被命名为“中山书苑”的园子已不止买卖场所这样简单 。 这背后是一个圈子 , 笼络着有共同喜好的人:他们中有的是在钢筋泥土里浑浑噩噩度日 , 却在这个小园子里获得“神采”;有些因琐事眉头紧锁 , 却能在与陌生人的交谈中将压力释放;甚至不同圈层的人们 , 都能因为一件好物而惺惺相惜 。 董立甚至觉得 , 这个园子是成年人的“解忧杂货铺” 。 说是“杂货铺” , 但它却被命名为“中山书苑” , 运行多年 , 它有自己的“潮汐规律”:工作日时 , 淘货人少 , 摊主也少 , 以售卖旧书为主 , 等到一周最后的三个上午 , 这里才真正热闹起来 。
赚钱是一回事 , 交朋友也是一回事
刘军几乎每周都要来中山公园 , 他几乎不瞎转 , 来了直奔老朋友史伟的摊子 。 虽缺好茶 , 但老友相会 , 便是分外亲切 。 两人相识源自简单的买卖关系 , 有三四年了 。
刘军今年快五十岁了 , 年轻时便爱上集邮 , 多年的爱好 , 让他在旁人眼里成了“行家” 。 他性格也好 , 有人在摊子前驻足 , 翻翻信封或连环画的时候 , 他常跟人分享心得:“您也喜欢这个?集信封其实也是收藏历史 , 每一个信封都是有故事的 。 当然 , 根据品相不同 , 信封的收藏价值也不一样 。 ”
没人的时候 , 刘军就坐在摊位里头 , 拿着放大镜细细地打量、研究手头上的信封 , 结合邮戳、邮票、信封品相、是否为纪念封等要素选出自己心仪的藏品 , 边跟史伟聊天 , 边翻看信封 。 慢慢地 , 桌上就出现了两叠薄薄的信封 , 仔细打量 , 原来是按价值高低分好的 。
因为是老主顾 , 到了付款的时候 , 史伟提个价 , 刘军再压压价 , 毫不墨迹 , 这单买卖就成交了 。 对于这园子里的人来说 , “赚钱是一回事 , 交朋友也是一回事 。 ”史伟明白 , 大家的目的都一样 , 让好东西遇见真正喜欢它、珍惜它的主人 。
前些天 , 有常逛园子的人过来 , 看到刘军在跟一个青年交流 , 便打趣说 , “这是收了个新徒弟啊?”玩笑归玩笑 , 这人又认真地念叨了几句 , “真没考虑收个徒弟 , 把你集邮的那些经验和手头上那些信封传下去?”刘军听完后笑了笑 , 没说话 。 这些他不是没想过 , 但他总觉得收徒弟是讲究缘分的 , 现在的年轻人 , 对收藏感兴趣的不多了 。
刘军清楚 , 在这个市场里 , 玩得久了最后都有极大可能变成摊主 , 就像他的老朋友史伟一样 。

这里是济南闹市区的“解忧杂货铺”:出售老物件,谈钱也谈感情
文章图片
史伟是旧书生意也只是副业 。 从本质上说 , 他仍是个收藏爱好者 , 连环画、集邮、红色收藏、可口可乐易拉罐都是他的心头好 。 摆摊是个“以藏养藏的事业” 。 手头上的藏品多了 , 他便把一些重复的或想出手的藏品挑出来卖 。 这是一种循环 , 这些藏品会遇见新的主人 , 而他自己也有余力去寻找新的藏品 。 在他朴素的价值观里 , 或许只有这样 , 这些老物件 , 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