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说不会有的第五「界」,还是来了

余承东说不会有的第五「界」,还是来了

文章图片

余承东说不会有的第五「界」,还是来了

文章图片

余承东说不会有的第五「界」,还是来了

文章图片

余承东说不会有的第五「界」,还是来了

上汽和华为的合作传闻 , 年前就愈传愈烈 。
此前 , 曾有多位接近上汽集团的消息人士透露:
上汽集团将拿出飞凡品牌与华为进行深度战略合作 , 双方以内部代号为 ES37 的飞凡中型纯电 SUV 作为开发雏形 , 合作形式也将会是供应商、Hi 模式、智选车以外的全新模式 , 这一项目在上汽内部被视作 2025 年重点项目顶格推进 。

内部代号为 ES37 的飞凡 RC7
昨日 , 靴子落地 , 双方合作正式敲定:
据 36 氪汽车独家报道 , 华为与上汽的合作模式已确定使用智选车模式 , 从上汽注册的商标来看 , 该品牌预计定名为「尚界」 。
与鸿蒙智行原有 4品牌不同 , 尚界将面向更年轻的市场群体 , 36 氪汽车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表示 , 尚界车型售价会从 17-18 万元起 , 做到 25 万左右 , 维持在中高端市场 。
同时 , 尚界首款新车将以飞凡汽车原有产品为蓝本开发 , 外观改动不大 , 核心是与华为电子电气架构、智能技术的融合;华为将对其产品、营销层面打磨 , 新车预计今年第四季度上市 。
结合远川汽车评论的报道 , 我们可以对上汽华为的合作细节有更清晰、完整的认知:
与早前释出的消息有所不同的是 , 尚界首款新车并非以 ES37 作为开发原型车 。
华为方面认为 ES37 的外形和定位不适用于当前的合作模式 , 最终双方决定启用一款内部代号为 ES39 的车型作为开发雏形 , 其内部代号也随之更新为 RH-A 。
余承东说不会有的第五「界」 , 还是来了 。

点石成金的机会不多了
余承东此前对外表示:鸿蒙智行不会再有第五「界」 , 尽管很多大公司都在主动找华为一起做 , 但限于华为现有的资源、人手 , 鸿蒙智行只能做四家 。
万事总有破例 , 在本次合作的细节中 , 有知情人士透露:华为和上汽在确定合作模式的环节里 , 经历了多轮磋商、斡旋 , 最终双方达成一致 , 从原先的 HI 模式深入到了「类智选车」模式 。
远川汽车评论在报道中如此介绍「类智选车」模式:
所谓「类智选车」 , 即双方在产品定义、功能开发、品牌定位、营销策略等方面的话语权有所调整 , 并不会沿袭现有「四界」的工作分工 , 属于「一事一议」 , 按具体车型而定 。
也即是 , 与其他「四界」一致 , 尚界会采用华为全套智能解决方案 , 车子也将开进华为终端的线下门店 , 但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相比其他「四界」主机厂 , 上汽在更小心、谨慎地维系着自己的决议权 。

一位华为终端的知情人士曾告知电车实验室:尽管鸿蒙智行的「四界」出产自不同的制造厂商 , 但智选车的外观设计几乎都由华为团队全盘操刀 。
而一处小细节多少可以佐证 , 上汽对智选车品牌话语权的看重:
1 月中旬 , 上汽集团曾注册了诸如「上汽尚界」、「尚界」、「上汽集团」等新样式商标 Logo , 其中一个六边形的图标设计与鸿蒙智行家族化设计相当相近 , 但不同于其他「四界」的是 , 在这个六边形图标里赫然内嵌着「SAIC」的字样 , 并在下方显眼地注上「上汽集团」的中文字样 。

执着话语权 , 却选择开第五「界」 , 上汽集团知道只有智选车模式 , 才能救飞凡 。
2020 年 , 上汽荣威曾推出「狮标」、「R 标」 , 意图以后者专攻国内中高端纯电市场 , 后以 R 品牌独立运营 , 而飞凡品牌就脱胎自 R 汽车 。
2021 年 , 上汽集团宣布投资 70 亿成立飞凡汽车 , 借此品牌重塑机会 , 飞凡脱离荣威单飞 , 并在此后 3 年陆续推出过 R7、F7 等新车产品 , 但销量始终未见起色 。
2023 年 , 飞凡汽车全年仅卖出 2.1 万辆新车 , 月均销量不过 2000 台 。
最终在品牌重塑 3 年后 , 飞凡结束单飞 , 并回荣威体系 , 上汽重新对荣威、飞凡的渠道体系做了梳理 , 35 家荣威门店以及 12 家飞凡门店 , 被整合为荣威飞凡经销商门店 , 以此减少资源冗余、浪费 。

加入鸿蒙智行 , 成为第五「界」 , 能够获得什么?
是华为对营销链路的强力赋能 , 是趋向一致的家族式设计 , 是即插即用的全套智驾系统 , 还是夯实的用户心智以及画像基础 , 更是上汽飞凡一次点石成金 , 完成品牌重生的机会 。
过去 4 年 , 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摆在了上汽的面前:最早与华为达成智选车合作的赛力斯 , 打出问界 M7、M9 两记重拳后 , 将赛力斯的营收规模抬上千亿 , 市值一度突破 2000 亿;奇瑞与华为联手打造的智界 R7 , 累计交付超过 4 万辆达至双赢等等...
上汽曾经最担忧的「灵魂论」 , 不攻自破 。
一个可以遇见的未来趋势是 , 智选车模式留给外界入局的大门正逐渐收紧 。
一来的确如余承东所说 , 以华为现有的资源、人员 , 难以覆盖更多的「界」的运营 。
更为重要的是 , 随着尚界接入生态 , 鸿蒙智行已经完成了 15-100 万级市场的产品布局 , 考虑到鸿蒙智行现行产品矩阵并不庞大 , 留给华为和合作主机厂充分挖掘细分市场、精耕细作的空间还有很多 , 鸿蒙智行成为「界」批发部的可能性不大 。
点石成金的机会 , 愈发紧俏 , 尚界可能拿到了智选车模式的最后一张入场券 。
绝非万事大吉
与华为合作可以看作是上汽一次态度的巨变 , 但合作有机会重塑爆品 , 却绝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 上汽集团还不能在智能化博弈中放松片刻 。
本周一夜间 , 比亚迪发布「全民智驾」战略 , 王传福宣布比亚迪新车将会全系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 , 首批升级高阶智驾的 21 款新车同步上市 。

以纯电 A00 级产品海鸥为例 , 其售价 7.88 万元的自由版 , 将会搭载「天神之眼 C」高阶智驾系统 , 比亚迪以此首次将高阶智驾带到了 7 万级市场 。
在发布会后的智驾沟通会上 , 比亚迪分享了在 A00 级纯电产品部署高阶智驾的激进思考:


我们回顾了「油电同价」和「电比油低」的时候 , 发现单纯的价格战的确对行业有所冲击 , 但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 大概 2-3 个月 , 车企同行跟进得很快 。
但今年比亚迪希望将技术和成本相结合 , 打出组合拳 , 做到 6-8 个月的品牌护城河 。 同时 , 在 A00 级纯电产品上部署高阶智驾 , 可以为我们做一次用户端对智驾的敏感度测试 。
在比亚迪的年内规划中 , 其预计今年搭载 100 以上算力平台的占比会快速爬坡 , 以全年 500 万辆的总销量来估算 , 100 算力以上的车型能够占据 200-250 万辆 , 待占比爬坡稳定后 , 比亚迪有信心 100 算力方案的新车占比能够来到 60%-70% 。
从单一纯粹的价格、成本的竞争 , 切换至智能化供应链的博弈 , 这意味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正朝着更复杂、更深刻的维度演进、竞争 。

在过去的 2024 年 , 比亚迪全年累计卖出超过 427 万辆整车 , 实现 41%的同比增长 , 跃升全球十大汽车制造商榜单第六位 。
而根据上汽集团的产销快报披露:在 2024 年 , 上汽集团累计销售整车超过 401.3 万辆 , 但出现了 20%的同比下滑 。
【余承东说不会有的第五「界」,还是来了】上汽大乘用板块的革新 , 意在梳理产品序列 , 重焕架构、产品的活力 , 但当衡量车企竞争的标的发生改变 , 决心夺回身位的上汽集团 , 还得要做得更多、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