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管阿木爷爷是怎么火的,是什么让他一炮成名?

最近,一位63岁名叫阿木的爷爷,在海外媒体走红,他凭借50多年纯熟的木工手艺,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就能把寻常木头打造成精致工艺品 , 这些独具匠心的作品 , 让人不禁眼前一亮 。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榫卯技术 , 也为此快速的火了起来 。
阿木爷爷原名叫王德文,一位来自山东聊城的木匠人 。九岁时丧父,瘦小的肩膀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13岁那年,家里唯一的木锅盖坏了 , 窘迫的经济现状下,自然是买不起的,家人也因此吃不到全熟的地瓜 。就是这个契机,为了解决家里的难处,他产生了想学木工手艺的想法 。自此之后的50年,光阴游走在阿木爷爷手下,雕琢成了件件艺术,也练就了一身?中国功夫? 。
在2017年,王德文和妻子迁居广西,与儿媳孙子生活在一起 。儿子阿成当时正在做短视频创业,内容以农村生活为主 。视频最初反响不大,王德文为了帮助儿子,就提出拍自己制作木工的视频,儿子也同意了也决定试一下,开始上传木工视频 , 结果播放量猛涨 。?想不到大家对木工这么感兴趣?儿子说 。受到鼓励的父子二人决定继续 。2019年初,阿成上传了王德文制作鲁班凳的视频,结果第二天播放量就超过100万,之后达到400万 。此后,王德文开始自称?阿木爷爷? , 用传统榫卯技术制作的将军桌、木拱桥、苹果、心形锁、上海世博中国馆等等作品陆续出炉 , 播放量大多三四百万 。就这样 , 阿木爷爷也一炮而红 。
人生的前半场 , 阿木爷爷依靠自己的手艺生存,他打造出来的家具、工艺品发挥了实用价值;人生的后半场,阿木爷爷凭借对更高水平榫卯工艺的钻研,独具匠心的作品,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榫卯技术,因此被誉为?当代鲁班? 。
80后农村女孩的创业故事:从6000元到600万!
出品| 大力 财经
文 | 魏力


最近,抖音网红们都被张同学洗脑,纷纷拍起了同款视频 。质朴的表达、真实的生活、略带诙谐的视频语音,都引发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有人说,张同学可能引领一批人下乡 。
而近期,拼多多发布的《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平台的95后“新新农人”数量已超过12.6万人,统一特征是:普遍来自广大的乡镇、农村地区 。以前是年轻人向左、县城向右,如今要变了,他们开始回家,支持家乡的振兴发展 。
这份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占比超过31%,达到39060人 。其中,00后“新新农人”也已经成为冉冉升起的新生力量,占比超过16%,达到20160人,并且仍在保持高速增长 。
01
他们来了 , 他们回来了
陈凯是在浙江省临海市涌泉镇人 , 作为拼多多上一位95后的年轻商家 , 他最近因与浙大博士生一场的暖心对话而走红 , 并引发全国网友的“野性消费” 。两天内 , 店铺直播间观看人次超过600多万 , 订单量也从单日不过百单 , 短时间内突破10万单,打响了精品蜜橘的知名度 。
在四川省大凉山的会理市,今年25岁的空姐何爽辞职返乡卖石榴,3个月卖出3000万,还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
95后的年轻人,他们对农村怀有深厚的感情,并且能快速接受并运用新兴手段来提高产品的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 , 而不像父辈们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活,靠街头收货的小贩低价收货,被赚取大量的中间利润 。

根据拼多多报告显示,近两年 , 年轻人开始向县城下沉 , 平台的95后 “新新农人”有12.6万人 。他们普遍来自广大的农村地区,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 。与父辈相比 , “新新农人”不仅对电商、直播等创新模式具备先天的敏感度,而且同样对农业、农村怀有深厚的个人感情 。在返乡创业的过程中,“新新农人”群体积极回馈家乡,带动当地就业,推动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 , 已经成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崭新力量 。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新新农人”群体中 , 女性占比超过31%,达到39060人;00后占比超过16%,达到20160人 。从地区排名看,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的山东,当之无愧成为“新新农人”涌现最多的地区排名全国第一,数量达到18000人 。而西部地区增长迅速,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新新农人”的数量两年间增长了近4倍,成为增速最快的地区 。
02
七成年轻人想成网红
近日,张同学从短视频平台走红,并被大众热议,网上也出现了各种模仿张同学风格的视频 。其实这几年,像李子柒、张同学等人对农村生活原汁原味的还原,也让很多95后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乡村生活 。农村生活可能确实没有城市生活便利,但是乡村生活的独具魅力却为短视频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出素材 。
更重要的是,有七成年轻人的职业理想是当网红 。

2020年7月,人社部将“直播销售员”纳入新工种,带货主播正式成为一种职业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 , 超过7成的Z世代正在从事或愿意尝试电商主播等新兴职业,比例明显高于“95前”群体:“65后”“75后”“85后”的比例均不到70%,其中“75后”仅48.2% 。
报告显示,95后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接受新事物的程度都非常快,“新新农人”群体普遍具备本科、大专学历,其中不乏名校毕业生、海外留学生,95%以上均为返乡创业的“农二代”“果二代”“批二代” 。
因此更加注重公司经营和团队管理,多采用“合伙人制度”,并擅长整合产业上下游 。调查发现,每位“新新农人”平均可以带动5至10位95后参与到电商创业中,并平均带动当地就业岗位超过50个,有效推动各农产区实现产业本地化、人才本地化 。
03
年轻人向下,县城向上,电商或改变农村现状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下称《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 社会 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 社会 为主体的新时代 。
《报告》显示 ,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常住人口 。然而一直到1978年这一数字还是82.1% 。据预测,如果未来中国的城镇化以每年0.8至1.0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到2020年前后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 。
年轻人开始下沉,县城的建设却在向上发展,这样一来恰好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 。
以前,年轻人都不喜欢呆在老家而出门打工 , 因此形成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空心村等诸多 社会 问题 。而年轻人的回归恰好能改善县城人口外流的窘境 。既然呆在老家也能谋生,不用背井离乡出门打拼,又何乐而不为呢?

拼多多报告显示似乎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 截至2021年10月,平台的“新新农人”数量已超过12.6万人,在涉农商家中的占比超过13% 。过去两年 , 平台“新新农人”的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由2019年的29700人增至2021年的126000人,两年增长了近10万人 。
新农人的下沉也给农村带来了新的价值体现 。
一方面,与传统的线下渠道不同,农产品在电商平台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 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 , 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也倒逼农业标准化 。更一方面,与父辈相比,新新农人的眼光也更为长远 , 更愿意整合农产品上游,推动农产品标准化,以实现更多的附加值 。
目前,在农产品品牌化方面,“新新农人”群体通过电商效应,进一步打响了会理石榴、平和蜜柚、秭归脐橙、洛川苹果、宾川大蒜、盐源丑苹果、蒲江猕猴桃等农产区的产地品牌,呈现出“一县一星”、“一品一星”现象 。

总结
这届95后很行,新一代的新新农人回归到乡村,是创业弄潮儿,也是时代的召唤 。
他们背后是一场农业大变革,借助专业的科研成果和设备 , 进行科学种植,发展和提升家乡农产品,通过拼多多社交电商卖全国市?。?走出了一条振兴乡村经济的富民之路 。
网易、微博、凤凰、雪球、天极网、知乎、豆瓣
新浪博客、财富号、大鱼号、中金 财经 号、股吧
企鹅、简书、云掌 财经 、Bilibili、CSDN、澎湃
同花顺、富途、招商银行APP等平台同时阅读 。


创业者 , 并非需要很高的学历,在农村的她,依然能够成功创业 。是金子 , 终究是会发光的 。
 申雨鑫 , 湖南邵东人 , 小学文化,14岁出外打工,做过保姆 , 干过工地活,开过理发店,打工路上屡次不顺 。05年她以6000元起家,创办了申鑫振动棒加工厂,创业历尽磨难,但她并没有气馁,咬牙坚持 。
 不到三年的时间,销售业绩由当初的80万元提高到了现在的600多万元 。她的传奇创业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上百个代理商主动找上她要做她的产品代理 , 2008年第五届全球网商大会上她获得了内贸30强 。她的成功无疑是她努力的结果,她常说:“我以前的经历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财富 。”下面一起关注申雨鑫的讲述 。
 苦命的童年从小我就出身在一个很苦的家庭,父亲是个残疾人,他只有三根手指头,大姐大我八岁 , 二姐大我两岁,弟弟比我小六岁 , 从小我家就受到村里人的欺负 。那时家里穷,每天经常为了吃饭的问题而发愁 。想想那些日子当时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有一天我从外面回来,听到父亲和母亲正在商量说要把我送给远房的舅舅收养 。第二天我哭着喊着被舅舅抱走了,就在我抱走的那一瞬间,父亲老泪纵横 , 不敢看我,转头就进了房 。
 可三个月后,父亲来接我了,看到我抱着我痛哭涕零的诉说自己:自从你走后 , 我天天做梦都梦到你 , 我怎么就那么狠心 , 把你送给别人?。?獾降资俏以斓哪敲抛幽醢 。?我被接回家了,那一年我5岁 。
 从我懂事起,我经常看到父亲眼里流露出太多的无奈,那时,真想替他分担所有的一切 。我大姐读书很用功 , 也很懂事,每次从学校回来,她都要抢着活干 , 我5岁就跟着父亲一起上山下田,到我11岁时,我就收割打稻谷了,家里4亩地 , 一到秋收季节,都是我一个人踩打谷机,我爸在旁边帮我递禾,然后两人一起把谷子搬回家 。
 大姐也很争气,高中两年就考上了师范大学 。大姐考上大学后 , 父亲觉得好日子要到了,我为了供大姐上大学,更是把大人们要做的活也揽了下来,父亲看到我做事情来还真的象大人那么一回事,虽然心疼,但还是很开心,常说我这个女儿聪明是聪明 , 就是不喜欢读书,其实我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看到家里那么苦,只想早点帮父亲分担一点,父亲的双手不方便,我也就成了父亲左手右手的依靠了,他不能做的活我都会尽力去替他完成 。
 也许上天有意弄人,就在家里的日子渐有起色的时候 , 父亲却病了,是精神上的问题,很多人说是父亲想事情想得太多了,压力太大,他有苦没处诉 , 有气没处发,憋在心里憋坏了 。有一天,我上山砍柴去了 , 等我回来后,发现父亲不见了 。两天后在下游的一只大船底下发现了父亲的尸体,当时那场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 父亲一身肿胀,全身发紫,大家把他捞上河来,抬回家中 。
 此时家里穷的连买口棺材的钱都没有 , 有人说火化吧,可我说父亲这一辈子已是够惨的了,我不想让他走后还尸骨无存,于是亲戚们凑了1000块钱,把父亲安葬在了家屋背后的小山上,那年我13岁 , 父亲55岁 。
 14岁开始外出打工
 在我14岁那年,亲戚带我出去外面打工,在工地挑过灰浆,那种活太苦了,肩膀经常肿起来,一个月下来才几十块钱,这样的工作不适合女孩子 。15岁去桂林打工,开始给人家做小保姆 。那个主人家里开了一家发廊,所以有空的时候就会学着洗头发,慢慢老板看我做得很好就让我做洗头工,我不怎么喜欢剪头发这行,但我清楚知道,这个社会没有手艺想生存很困难,我逼着自己学,看师傅怎样操作,我有时候跑到老乡工地上给他们剪头发 。几个月下来,我成了店里的得力助手 。
【油管阿木爷爷是怎么火的,是什么让他一炮成名?】
 16岁就在一个店里当师傅 , 我经常看高档师傅剪头发的技巧,很快在那一条街,我的手艺算是上等的了 。这样打工2年,在我18岁时 , 我和大姐借3000块在桂林开了一间小发廊 , 想开始的时候,18岁的我看起来太小,有些人很怀疑我的手艺,但剪完他们说比一般的好很多 。后来我开始带徒弟,剪头发3块5块的,一天忙到晚,生意越来越好,一个月纯挣2000左右,那个时期能挣这么多钱 , 已经超过普通工人十倍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