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办喜事接新娘要选一个良辰吉日 。吉日订妥后,在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家老酒一坛,肥猪一只作为女子宴请亲朋好友所用 。
第一天,娶亲去的人为单数,即新郎、媒人、两个娶亲婆、一个压轿男孩 。新郎到女方家,进院首先要到上屋面向西给老佛父叩头 。然后有人陪着在一个单独的屋内住下 。在这一天,新郎、新娘不能见面 。第二天,选定良辰 , 请新娘上轿,新娘在鼓乐声中挥泪与家人告别 , 母亲则把新娘的洗脸水泼在花轿停放过的地方 。
满族迎娶新娘时多用轿 , 但花轿不是用人抬的,而是用马拉的 。花轿是在马车上扎成的,先固定好四框 , 然后用红绫子围上,上面也用红绫拉成翼状轿顶 , 轿门有红绫档帘 。在轿顶上是有木刻的“麒麟送子” 。
有的还在轿的两侧装上透明镜 。迎娶时,轿内要有压轿的孩子和娶亲婆 。压轿的孩子一般是8至9岁的男孩子,娶亲婆是夫妻双全,儿女双全的土命人 。迎亲时,新郎骑马,领花轿至女家,新娘上轿,新郎骑马绕院子一周,新娘乘轿缓缓随行,名曰“引轿”;绕行一周后,新郎下马,进到屋中行跪拜礼 。然后,骑马领轿返回,新娘身着红衣,头蒙红布,怀抱用红纸条捆成的二根麻秸杆端坐轿中 。
打旗的、打灯笼的以及吹鼓手走在前面,后面跟着是12匹对子马,马上坐着年轻的伴郎 。在伴郎的后面是披红戴花的新郎,再后面就是接新娘所用的花轿了 。这娶亲的队伍沿途每到一个亲友家,亲友都要给新郎送礼披红 。满族独特的婚礼仪式 。新郎新婚时,须用喜轿迎娶新娘,在轿子将 至喜房门前时,新郎不待新娘下轿 , 须向新娘连射三箭,意为除新娘之 “红煞”,但为虚射,箭只射至轿前而已 。接着新郎还要向喜房内之四角虚射四箭 。
射毕,才许新娘下轿迈马鞍(取平安之意) 。拜天地后,新郎须用所射之箭挑去新娘盖头 。箭射新娘带有满族先人——女真人抢婚旧俗的痕迹 。此婚俗在内蒙古凉城县曹碾满族乡及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较为典型,一直保存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到了新娘家之后,新郎不能立刻下马,要等小舅子来给新郎牵马,岳父上前给新郎揣压腰钱之后,新郎才能下马 。新娘上轿时不许自己走,而是要由哥哥抱上轿,没有哥哥的,要由叔叔抱上轿 。在新娘离开娘家之前,新郎要给岳父岳母留下“离娘肉” , 然后才能动身 。
当娶亲的队伍回来后,新娘蒙红盖头,由两个伴娘从轿中搀出,新娘的脚不能踏在泥土上 , 要在地上铺上红毡 。拜完天地,再搀入洞房 。在洞房门口,放一马鞍,马鞍上放两串铜钱,新郎先跨过去,然后新娘再跨过去 。
当新娘子跨过去之后,伴娘便随手拿起两串铜钱,给新娘子两个肩头各搭一串 。一进门,一个小女孩手拿宝瓶壶,壶中装着粮食,壶口用红布扎着,这时伴娘接过宝瓶壶,给新娘子一个腋窝夹一个 , 此时还要撒五谷 。新郎新娘结婚当日行完各种礼仪后,需吃子孙饽饽(水饺) 。子孙饽饽惯例由女家预备,由送亲太太随嫁妆送至男家 。
它比平日所食水饺略小 , 饺馅由猪肉、葱、姜、油等配制而成,饺皮由精粉擀制,包成弯月型 。还有一种俗称饸子,需做两个,取其夫妻和合之意 。
新婚宴后送别亲友后 , 还要举行家宴 。这时,新娘要坐在炕下,端菜、端饭,伺候家人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 , 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 , “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 , 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出猎时 , 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 。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 。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 , 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 。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 , 又不影响拉弓射箭 , 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 , “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 。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 。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 。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 。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 。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 , 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 , 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 , 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 。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 。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 。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 , 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 , 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 , 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 。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 。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 。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 , 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 。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 。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 。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 , 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 。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 , 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 。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 。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 。“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 。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 , 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 。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 , 长可及地 。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 。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 。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 。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 。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 。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 , 为六瓣缝合而成 。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 , 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 。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 。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 。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 , 也有小银片、玻璃的 。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 。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 。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 , 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 。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 。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 。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 。鞋尖前凸上翘 , 侧视如船型 。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 。“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 。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 , 多在劳动中穿用 。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 。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 , 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 。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 , 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 。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 , 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 。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 。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 。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 。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 。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 。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 。南北对面炕 。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 。炕梢置衣柜 , 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 。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 。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 。墙壁多贴有纸画 。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 。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 。烟囱根底有窝风窠 , 以挡逆风 。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 。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 。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 。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 。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 。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 。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 。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 。房外四周环砌围墙 。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 。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
过去 , 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 。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 , 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 , 称为上马石 。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 。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 , 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 。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 。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 , 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 , 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 , 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 。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 。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 , 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 。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 。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 。相当轻便 。现在已经不多见 , 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 。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 , 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抚胸礼等 。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抚胸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 。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 。。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 。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
抚胸礼是满人受蒙古人影响,在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时 , 右手五指并拢抚左胸,弯腰行礼 。在下属对长官领命时,右腿单膝跪地 , 右手抚胸 , 头稍敌弯腰 。皇太极改制称帝后,抚胸礼不再出现 。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 。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 , 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 。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 。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 , 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 。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 。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 , 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 。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 。此时要议定婚期 。进入迎亲阶段 , 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 。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 。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 。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 , 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 。新娘蒙红盖头下轿 , 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 。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 。坐帐时“开脸” , 换头型 。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 , 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 。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 。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 。婚后第一天 , 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 。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 , 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 。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 。到了这时 , 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 , 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 。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 。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 。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 , 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 。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 , 娘家送一个悠车 。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 , 俗称“下奶” 。并举行洗礼,称“洗三” 。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 。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 。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 。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 。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
一座小镇,四面环山,林木蓊郁 。
一座小镇,两水汇流,风景绮美 。
阳春时可踏青赏花,淡冶而如笑;炎夏时可避暑纳凉,苍翠而欲滴;金秋时可观赏枫叶 , 浓艳而如妆;寒冬时可评点雪景,玲珑而如水 。加之民风淳朴 , 农耕文化又风生水起,惹得我心热眼馋 , 撩拨着我意欲前往的情怀,氤氲荡漾 。
初夏时分,一个暴风骤雨洗礼后的次日,我们从钢筋水泥的大都市,一路风尘 , 进入城口县河鱼乡 。细长弯曲的鱼渡河和平溪河,潺潺淙淙 , 清洌如琴弦声 。而河面上浩荡而来的清新空气沁人心脾,一洗路上的风尘和心中的浮躁块垒 , 让人神清气定 。
河鱼乡,方圆不过一百三十平方公里,人口才五千,却被两条生命之河——鱼渡河和平溪河——滋润得丰润而美丽 。两条河如同两条玉带环绕着河鱼乡,一座弧形小桥横跨鱼渡河,远看像一条鱼嘴,把河鱼乡像一条“活鱼”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其潜在的寓意也就不言而喻 。
【满族风俗的满族婚俗】
沿鱼渡河峡谷逆流而行,只见一座亭廊画榭旁有“小桥、流水、人家” , 竹木葳蕤,青秀挺拔,石路小径,蜿蜒悠远,仿佛进入曲径通幽的江南小镇,充满了诗情画意 。而河边 , 一中年妇女正在河水里浣洗衣服,旁边两个小男孩正在天真无邪地玩耍,一个小男孩捡起河边的石块在打水漂,不时发出一两声惊喜的尖叫声,而另一个小男孩则坐在石头上吹着用竹叶做成的笛子,一幅自在自乐的民间风俗图宛然在目 。
顺着潺湲的平溪河款款而行,江平如练,澄澈清莹,浓绿逼人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意境油然而现 。沿河而行,当年的石墨盘之谜、河鱼剿匪记、黄龙洞藏娇、神奇白马湾、两扇门的民间传说……何其精彩纷呈 , 扬眉吐气,又何等大快朵颐,酣畅淋漓 。那叮叮咚咚的平溪河,似乎在日夜倾诉着昔时的世事沧桑、百姓苦难,也在深情地唱吟着今日的盛世祥和、物阜民丰 。
放眼望,不远处奇峰竞峭 , 古松虬姿,成片的峰峦叠嶂被满山的浓黛所掩映,天光云开处,火炮梁、蛤蟆石、石门子、鹰嘴岩、牛毛头、狮子岩、映红山等景点在我们面前次第打开,其山势险峻,巍峨雄峙,有一种“路从树木荫中转,云向山涧缺处开”的豪放之感 。大巴山粗犷而雄峻,一座挨着一座,在繁茂苍翠的森林中连绵起伏,可谓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雄伟绮丽,宛如龙腾虎跃,苍劲得给人一种刚正不阿、质朴向上的力量美,令人肃然起敬 。而那辽阔的高远蓝天更是蓝得令人心醉,淡淡的白云也显得温柔恬静,明媚的阳光也分外和煦,徐徐的山风也变得轻慢清香起来 。此时,面对蔚然森秀的大巴山脉,仰望浩瀚无垠的蓝天,我第一时间联想起2002年我在法国巴黎访问时遇见的那些法国男孩,他们那一双双深邃的蓝眼睛,通明、清亮,如一汪蓝色的大海,纯粹得没有一点杂质 , 犹如眼前河鱼乡上空的蓝天 。
青山绿水依然,蓝天白云常在。怎不使人神思遄飞,心向往之?
艳阳清风之间,垂杨疏柳之下 , 传来了山鸡的鸣叫声 。“桑榆郁相望 , 邑里多鸡鸣” 。山沟里时时透出的那一股农耕文化清新纯朴的泥土气息更令我心驰神往 。
在去农耕博物馆的路上,沿途的庄稼地里,那些玉米、土豆、红薯、萝卜、燕麦、苦荞、油菜、南瓜、茶叶……宛如一行行飘逸的小诗,鲜艳地穿行在菜园里 。加之,时断时续的蝉语,飘然而至的雀鸟啁啾 , 山涧小溪的叮咚流水,这些自然的曼妙景象和清音,幻化我心中无限的空灵,使心情也绿起来 。
“农事农耕尽显乡村今古韵,好山好水纵览平溪田园图 。”博物馆大门 , 一副对联赫然入目,道尽河鱼乡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农耕文化的全部内涵 。而在馆内,另一副对联更是寓意深厚:一部农耕史,千古民俗情,横批——天下农人 。
好一个天下农人!在绵绵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 , 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并融合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戏剧、民歌、农谚、绘画、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 。我国最早的农耕文化记载于寿光骨刻文《黄帝耕耘图》,距今已有4600多年历史 。画面最下方一位中年男子,头戴大斗笠 , 身着半长袍,双足叉开,他的右手抬起向下撒着种子,有几粒正落向地面……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更是对农耕文化有着更详细的记载 。其《七月》一诗描绘的是一幅瑰丽的农耕图:“七月流火 ,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
至于历代文人骚客对农耕文化的描述更是不吝笔墨,任情挥洒 。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 ,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 带月荷锄归”,南宋诗人翁卷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它们都无一例外地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 , 也表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农耕生活的赞美 。
在河鱼乡的民俗歌曲里,我们也读到了当地农人幽默风趣的农耕生活 。《漆山歌》:“正月是新年,小郎上漆山;你在漆山莫贪玩,不比割红山……”《薅草锣鼓》歌更是充满了劳逸结合的欢乐情调:“呃—— 清早来约清早来,清早起来搭歌台,歌台搭起三丈高,四方歌师请上来……”至于《双探妹》《山歌》等,也巧妙地把山里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融入到生活中,唱响在山歌里 。
农耕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创造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又可以把它所创造的现代文明破坏得体无完肤,千疮百孔 。可喜的是 , 河鱼乡意识到这一点,把自己创造财富的煤矿早早关闭 , 使原生态的农庄没有受到太多破坏 。他们一代代繁衍在大巴山,沐日月精华 , 饮山泉雨水,栖茅屋竹棚,唱自编歌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孕育出了这里独特的农耕文化,造就了河鱼乡与生俱来的乡村气息 。博物馆里,那些保存着的老物件,如纺车、风箱、石磨、锯子、粮盖、笆篓、升斗、墨斗、铁耙、犁车、木次训?nbsp;, 给我们打开了农耕文化最悠久、最鲜活的记忆 。遥想农人们谈情说爱时唱情歌,送定情物;结婚时哭嫁,收彩礼,办陪奁;生小孩打三朝 , 喝满月酒;修房造屋种庄稼请人帮忙,打薅草敲锣鼓请人唱歌;冬季雨雪天,围在火塘边上烤的是转转火,吃的是洋芋果,冲的是包谷壳……明媚的山乡生活,虽然清苦,却依然充满了温馨和爱 , 俨然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 。这些老物件也让我们拾起了童年的记忆,拾起了那一份不再遥远的乡愁……
入夜,连日来的艳阳高照 , 突遇风急雨骤,电闪雷鸣,一阵瓢泼大雨倾天而下 。骀荡的山岚,挟着无边的黑色幔帐瞬间将这小山村严严实实的包裹住 。在巴山夜雨声中,我酣然入梦 。梦中 , 我见自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离开了拥堵喧嚣的大都市,在这静谧、灵秀的森林之家里诗意栖居……
走进神秘的仡佬族
仡佬族是贵州高原开荒辟草的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全国仅有的两个仡佬族自治县都在遵义 。遵义的仡佬族人口占到全国仡佬族人口总数的70%多 。其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文化意蕴深厚,独具特色,尤以“傩戏、三幺台、高台舞狮”等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声名远播,成为世居道真的仡佬人民珍贵的民族瑰宝 。
“仡佬故土、傩戏王国”果真名不虚传 。在参观道真县民族博物馆里的实物展览室里,那些美轮美奂的民族服装、造型各异的傩仪面具、灵动诡异的傩戏场景、纷繁复杂的傩坛祭仪……早已令我们心驰神往 , 希望能一睹真实的傩戏 。
随后安排参观的是隆兴镇花园组 。主人安排很有意思,让我们先参观了原始的仡佬族住户,都是两层楼的木结构住房,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壁简装木板壁 。有一家大住户的主人告诉我们,他住的这家房屋建于清代,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是这里最古老的住宅 。这家门前停有一辆摩托车,两三个竹背篼散放在门前 。房屋后竹木葱茏,长长的豆筋角也长势可人 。一蓬猕猴桃架上更是密密麻麻挂满了果实,椭圆形的,像鸡蛋一样大?。?焓直憧烧??。
转过弯,走过桂花飘香的小路,绕过绿意盎然的荷塘,我们便走进了花园组新区 , 一色的红瓦白墙小楼房,清爽明快,使人立刻感到这里充满了浓郁的现代气息 。曾经古老的民族村落,已经焕然一新,雪白的墙上画满了各种富有现代色彩的宣传画:如家庭美德、和睦相处、村干部的承诺等,都用栩栩如生的人物动态画面展现出来,生动有趣,富有教益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幅“公正廉”宣传画:墙上用绿色画有一坛松竹梅 , 并题上一排红字:松竹梅,岁寒三友;公正廉,官德三宝 。更有趣的是,旁边还用黑色画着一幅图,远看像一个清代的官吏,近看却是一个“廉”字 , 极具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
“咚锵锵,咚锵锵……”一阵铿锵的锣鼓声从平坝处传来,高台舞狮和傩戏表演开始了 。平坝里,七层高台耸入云天,先是由二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的演员出?。?极尽攀爬、倒立、悬空等惊险绝技 。随后,上场的两位狮子演员,敏捷地攀爬上7层高台 , 在毫无一点安全措施的保护下,极尽全身之力,硬是把雄狮出山、左右探腿、亲昵嬉戏、猛摆狮尾、相互争斗、群跃而起、昂首眺望、飞腿前踢、参拜四方等惊险动作表演到了极致,令人叹为观止 。
“非常精彩,真是了不起!”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 。
“高台舞狮源于宗教神话古剧目连救母的神话故事,故事叙述佛陀的大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故事劝人向善 , 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 。”我与当地一位长者聊了起来 。他还告诉我 , 这四位表演者均是地道的表演世家,从小练功,最大的已经60多岁了 。
这不能不让我们惊叹而佩服!
随后的傩戏也紧锣密鼓登场 , 法师表演了 “过刀桥”、端红火盆“破域”等驱鬼迎神避邪的特技表演,“过刀桥”是一种傩戏绝技,主要是为12岁孩子以前犯的关法,通过过刀桥,即可以顺利过关 , 为孩子今后的人生之路扫清障碍 。一根长长的木凳上倒插着12把锋利的刀,锋口向上,闪着寒光 。法师头顶公鸡,敲着铜锣,赤脚从刀刃上一步步走过刀桥 , 赤足则完好无损 , 让观众惊叹莫名 。
端红火盆“破域”,更是神秘莫测,也看得我们心惊肉跳 。只见法师口念咒语,赤手将熊熊燃烧的火盆端在手里 , 然后放在地上,其双手却毫发无损 。法师的嘴对烧红的火盆喷一口法水,油火“呼呼”燃烧 , 俗称“喷油火”,意为将伤亡野鬼的邪气统统扫地出门 , 保家安康 。更为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法师居然张口用牙把通红的火盆咬起 , 轻步自如地绕场转一圈才放下 。最惊险的要数踩火盆了,法师口念咒语,赤着双脚在上面踩,脚踩处 , 直冒青烟 。据说,这是民间的一种镇宅仪式,主要是驱邪避恶、安定家宅 , 保护家里平安 。
傩作为一种驱鬼疫祈求吉祥的仪典,早在春秋时即已有之,《论语·乡党》有“乡人傩”(民间傩);《吕氏春秋·季冬》有“有司大傩”(宫廷傩);此外古代还有随军屯戍边疆的军傩 。道真傩戏则源于民间的“乡人傩” 。居住在道真的仡佬族人,世代过着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 。他们以这种宗教似的带有原始巫文化的歌舞呼号来渲泄慰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 , 寄托自己的期望,以求驱邪避恶,安身立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当晚,回到宾馆,刚一进餐厅,门口早就站满一排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姑娘 , 连歌带舞唱到:宾朋好友八方来 , 仡佬山乡添光彩 , 欢天喜地迎贵客呀 , 宴席摆起三幺台……餐桌上摆满了各种点心,米粑、米花糖、粽子、饼子、糖食、核桃、花生、板栗、葵花、红薯干、油炸土豆片等 。
我们知道三幺台开场了 。果然,道真县政协主席周世晓走上前台,给大家讲解三幺台的来历:“三幺台源于仡佬族女方家人招待男方的订婚宴,男方上门提亲,女方家人如果对男方很满意,就摆这么一桌三幺台来款待未来女婿,后来慢慢演变成招待贵重客人的席桌,属于规格很高的宴会 。分“茶席”、“酒席”、“饭席”三桌,每席12个菜,三轮下来能吃到36个菜并且菜式不重样 。”
说到这里,周世晓顿了一下 , “注意啦,在二幺台时,主人要给客人敬酒 , 不喝不行啰 。”周世晓边说边走上席桌 。
因周世晓坐在我旁边,我对刚才的山歌蛮感兴趣 , 我们边吃边和他聊了起来 。他突然话锋一转,“仡佬族劳动中对歌更有意思,我唱给你们听 。他呷了一口茶,清清嗓子便唱了起来:
“什么出来高又高 , 什么结在半中腰?什么出来连盖打,什么出来棒棒敲?
高梁出来高又高,包谷长在半中腰 。豆子出来连盖打,芝麻出来棒棒敲……”
周世晓的嗓音浑厚,具有很强的磁性,加之唱得声情并茂,赢得了满堂喝彩 。正要叫他再唱一首 , 上菜的女服务员已经把二幺台的各种佳肴端上了席桌 。一群姑娘手捧酒杯鱼贯入?。?给每位客人敬酒 , 甚至有人被姑娘硬性灌酒 , 场面极为热闹开心 , 就连从不喝酒的一位女作家,也被满满灌了三大杯 。
这种场面有点类似我在内蒙古的喝酒遭遇,我是从不喝酒的,但那次采访 , 旁边站着蒙古姑娘和小伙 , 小伙拉着马头琴 , 姑娘双手捧哈达,哈达上放酒杯 , 先捧杯唱歌 , 歌毕,弯腰双手将哈达和酒杯举过头顶,你能不喝吗 。如今,真有点那种感觉,多热情的仡佬族人?。?
那一晚,我真的有点醺醺然了 , 为这些淳朴的仡佬族姑娘和小伙 , 为我们日益丰盈而富足的仡佬民族,干杯!
- em菌的作用与用途
- 种韭菜的步骤
- 描写战争的诗句关于将
- 万家乐燃气灶怎么样?万家乐燃气灶的价格及使用注意事项介绍
- 雅马哈
- 乔丹安踏特步李宁361同价格的衣服那个好
- 现在青浦的房价是多少呀?
- 香飘满屋,色香味俱全,爽口下饭,永远吃不腻的几道家常菜有哪些?
- 养青蛙的游戏叫什么
- 奥迪a6l锁了怎么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