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难民”:观察香港城市病的一面镜子( 三 )

然而,香港的公屋存在着轮候时间长、申请难的问题,还有很多人无法入住,有些低收入者只能流浪街头。笔者在香港中环等地区,就经常看到几位流浪者弄一个箱子放在路边,撑开一把太阳伞遮阳,铺开一张席子就在地上睡觉。相比于室外的日晒雨淋,快餐店有空调,冬暖夏凉,环境良好,无疑是更适合休息的地方。

住房问题始终是香港社会的核心问题,没有房子住的人被迫四处流浪,就算是有房子住的人,人均居住面积也十分狭小。在港岛、九龙等地区,一套不足100平方米的房子,可能就得花费一辈子的时间去还房贷。

对于高房价,大多香港人能够坦然接受,认为香港住房紧张主要是香港地少人多,土地供应不足。于是,他们周末聚会的最好方式就是去茶餐厅,或者去郊野公园一同爬山、烧烤。有人说,在香港关系最好的朋友才会带到家里去,因为对方肯定不会介意房子的大小。很多香港人宁愿忍受住房的局促,也不愿意郊野公园被开发、修盖房子。

但这段时间,内地网络上也出现了很多对香港地产政策的批判,使人们认识到香港住房问题有其深层次原因。比如,打着环境保护的旗号搞开发总量控制,连接多年土地新增量极少,就算是环境保护价值很低的地方也不敢开发,变相保证大地产商的利益。还比如,搞建筑面积、公摊面积,看似单价没有提高多少,但实际使用面积却少了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