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

清朝的八旗制度,起源于金代女真人时期的“猛安谋克”制度,通过此将所辖部众的生产生活与军事战争有效的组织结合起来,以此进行统一的领导,所有部众同生活,共生产,拿起武器一起上战场打仗,放下武器一同捕猎生活。这样一套军事和社会组织相结合的制度,被誉为清朝能够定鼎中原、一统天下的重要基石,同时也为后来大清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八旗包括了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其中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被称为“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领,其余的被称为“下五旗”,由宗室王公统领,从这样的称谓以及统御关系上来,“上三旗”的地位高于“下五旗”成为了一种必然,而“上三旗”中的镶黄旗一直以来又被称为“头旗”。至于“下五旗”之间,尽管没有进行严格的地位高低的确认,但也可以根据其在左右翼排序的位置,进行地位上的区别与划分。
而这样的地位高低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统治者的更迭与领旗旗主的变更,各旗之间的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

明万历|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
文章插图
努尔哈赤时期,地位最低的便是两白旗。
“八旗”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也是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从一到八”的过程。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其部队以黑旗为帜,故称“黑旗军”,此为“一旗”阶段。
到了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随着势力的壮大,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由他自己亲自统领,并将此前的“黑旗军”交由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指挥,此为“两旗”阶段。
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开始根据女真人传统的“猛安谋克”制度,对所属部众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并以纯色为辨,建立黄、白、红、蓝四旗,“军民一体”的制度也就此形成,此为“四旗”阶段。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势力进一步壮大,并且基本统一了除叶赫部外的女真诸部,于是其对于部众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调整,在此前“四旗”的基础上,划分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共计八个旗。
至此,“八旗”正式形成,并且在第二年,也就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式建立后金政权。

明万历|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
文章插图
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除了正黄旗(45个牛录)和镶黄旗(20个牛录)为努尔哈赤亲领外,其余均为努尔哈赤的子、侄、孙统领,即:正红旗(25牛录)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镶红旗(26牛录)由代善长子岳托统领;正蓝旗(21牛录),由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统领;镶蓝旗(33牛录)由努尔哈赤的侄子,也就是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统领;正白旗(25牛录)由努尔哈赤的八子皇太极统领;镶白旗(15牛录)努尔哈赤之孙,其长子褚英之子杜度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