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什么是经筵?为什么说明朝经筵“形式大于内容”?
进讲结束后,经筵讲官重新入列,工作人员将御案,讲案恢复到之前的位置,然后知经筵事会率领众官员再次向皇帝行叩头礼,进讲环节到此结束,但经筵的礼仪却远远没有结束。经筵是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帝王教育形式,不仅能帮助皇帝研读经史子集、学习治国平天下之术,而且还是皇帝与群臣增进交流的重要渠道,同时还是朝廷向天下展示尊师重道礼仪的重要手段。因此,自宋朝确立经筵制度以后,这一制度就被各朝延续了下来。而明朝作为君主高度集权的一个朝代,在继承经筵制度时,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明朝的这项制度。经筵制度的由来经筵是古代专门为皇帝设立的御前讲席,是皇帝处理国家事务之余,提升自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昭帝下诏寻找能够解读《韩诗》的人,蔡义应诏前往,皇帝听后很满意,封其为光禄大夫给事中,专门为汉昭帝讲解《韩诗》;此后,汉宣帝亦曾诏儒官讲经于石渠阁,汉明帝命张酺数次侍讲于御前。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侍读博士”这个官职,不过由于没有形成定制,这个职位经常处于虚设状态;而到了唐朝,侍讲学士正式成为一种常设官职,御前讲学开始变的频繁;到了宋朝,经筵正式演变为一种制度,先是宋太宗留翰林学士在禁中以备顾问,而后宋仁宗明确御前讲学为“经筵”,并对的场地、时间、场所、科目以及参与的人进行了详细规定。
文章插图
▲宋仁宗历史画像到了明朝,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初并未设立经筵制度,洪武十五年,大臣桂彦良向朱元璋上了一封题为《太平治要》的奏折,首次提出“今当大兴文教之日,宜择老成名儒,于朔望视朝之际,进讲经书一篇”,但朱元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永乐至宣德时期依然没有设立经筵制度,但是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皇帝“每视朝毕,无日不御文华殿或便殿,召大臣或儒臣讲读”,这在实质上与经筵已经非常接近,只不过时间、地点、讲读的内容没有制度化而已。到了正统时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朱祁镇继位时只有10岁,内阁老臣“三杨”认为此时朱祁镇还应该以读书学习为主,于是由杨士奇主笔,上了一封题为《请开经筵疏》的奏折,请求重启经筵制度,得到太后及朱祁镇批准。至此,明朝正式恢复经筵制度,此后虽然偶有间断,但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彻底废弃。
文章插图
▲明英宗朱祁镇历史画像综合来看,经筵制度从汉朝萌芽初生到明朝正式恢复,前后经历了一千五百余年的时间,虽然期间经历了很多曲折,但最终还是以一种制度的形式承袭了下来,成为古代统治阶级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历史进程。明朝经筵制度总体来讲,明朝的经筵制度继承自前朝,在本质上并未进行太大的变化,但也根据自身特点,在参加人员、组织礼仪等方面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使其更适应明朝特殊的历史背景。明英宗之前,经筵没有形成定制,这里主要介绍明英宗之后明朝经筵制度的一般情况。
- 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渊在做什么还在和妃子嬉闹!李建成本可以活
- 诸葛亮究竟得了什么怪病?七星阵也无法续命,病名听着很耳熟
- 儿子|历史揭秘:看看武则天和慈禧的儿子是什么样
- 赵匡胤|赵匡胤为什么传位于兄弟, 而不是儿子
- 公主|无辜的公主, 成为两方厮杀的牺牲品, 和安禄山有什么关系
- 贾谊:汉文帝格外重视,27岁跃升高级官员,为何还是抑郁而终?
- 官员宿娼,如果犯到朱元璋手里,会是什么惨痛下场?
- 诸葛亮|深度解析诸葛亮为什么隐居山野却能闻达于诸侯?
- 《康熙王朝》中,那两道最关键的匿名奏折是谁上的?
- 唯一不被西方认可的中国王朝,已延续471年,国号是中国人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