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椿|1866年,一位清朝六旬老人游遍了欧洲

爱人行政抱病癍,补救心诚疾自安;我是人间医国手,囊中救世有灵丹。1866年春,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要回英国结婚。他向总理衙门请了6个月的婚假,并主动表示,愿意带几个中国人随自己一道前往欧洲,亲眼看看近代世界的模样。
斌椿|1866年,一位清朝六旬老人游遍了欧洲
文章插图
赫德(Robert Hart)总理衙门选中的老成之人,叫做斌椿,是一位六十三岁的旗人,以前做过山西襄陵县的知县,后来被调往赫德的总税务司署“办理文案”,也就是做中文秘书。斌椿的儿子广英在内务府做“笔帖士”,负责满文与汉文之间的文书翻译工作,也一并随行照料。又从同文馆里选了三名旗人学生——凤仪、张德彝、彦慧。这五个旗人,组成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出洋考察团。旗人这个身份,对清廷而言意味着忠诚。斌椿西行之前,奕?创立同文馆培养外语人才时,就曾特别强调,同文馆学生须“选八旗中资质聪慧,年在十三四以下者”,让汉人学习外语,然后与洋人打交道,他不能放心。斌椿西行之后,曾国藩等人上奏请求派遣幼童留美,奕?又在奏折后特别增入了一条原则“八旗子弟优先”。低下的官阶,则意味着即便考察过程中出了纰漏,也只是小人物不懂事,无损朝廷的颜面。为了将失仪的风险降至最低,清廷没有给这支考察团赋予任何政治任务。他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听从赫德的安排,由两位海关职员——英国人包腊和法国人德善,充当翻译和导游,去观览异域的山川河流与风土人情,将其“带回中国,以资印证”。所以,将之视作一支小小的旅游团,也是可以的。此外,总理衙门还考察了斌椿的思想状态,结论是他自幼受四书五经“千锤百炼”,不会被蛮夷所惑,是一个“老成可靠之人”。三月份,考察团从上海坐船启程,经一个多月的航行,抵达法国马赛港。先后游历了法国、英国、荷兰、德国、比利时、丹麦、瑞典、芬兰、俄国等十余国, 于同年十月份回到上海。
斌椿|1866年,一位清朝六旬老人游遍了欧洲
文章插图
斌椿(1804-1871)斌椿老大人的考察成果,是一本叫做《乘槎笔记》的游记,和两部共收录了130余首诗作的诗集。在诗中,斌椿不止一次将自己描述成了上报天子、下济百姓的大英雄,但他的考察,并没有给清廷带回多少有益的东西。老大人在欧洲见到了迥异于中国的繁华城市。他去过马赛、里昂、巴黎、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柏林……这些城市的公共卫生与绿化建设,路灯、长椅、公园、动物园、剧院之类的配套设施,以及“夜夜元宵”(团员张德彝之语)的城市夜生活,都让斌椿惊叹不已——那时节的中国城市,还丝毫没有公共卫生、公共设施这种概念,晚清名妓赛金花说,“北京的街道,那时太腌臢了,满街屎尿无人管”;郑观应1890年代在上海见到的是“一入中国地界则污秽不堪,非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他也体验了许多新鲜刺激的近代器械。先是法国客轮“拉布得内号”让他大开眼界,船上不但有厨房可以提供精美的饮食,还有“千门万户”的房间,让人“目迷五色”的装潢,可以将海水蒸馏为淡水、以供数百人饮用洗漱的庞大设备,让满船人感觉“清风习习”的风扇,以及使人“不觉其为行路”、甚至可以让斌椿铺开纸笔练习书法的动力系统。然后,他又坐了火车、乘了电梯、打了电报、用过冷热水龙头与抽水马桶;还参观了造船厂、玻璃厂、印刷厂、制钱厂、兵工厂、医院、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