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看《大明风华》:万里长城,为什么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二 )


贸易上的事就应该用贸易上的办法去解决,制定并遵守规则最重要。
皇帝任性,受了宠的太监比皇帝还任性。
这年七月,也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
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
敌人一进攻,长城先破了,然后在长城的内侧,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有些冤呢,长城横躺在那里,自己人都跑不掉。

风华|看《大明风华》:万里长城,为什么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文章插图
4.
修建万里长城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从修长城一开始就有争论。
至少,土木堡之变时,长城没起作用。
嘉靖年间担任过任兵部尚书的刘焘说:“不知长城之设,古为无策,其在今日何以谓有策乎?是以修筑益急,而虏患日炽;钱粮益耗,而士马益疲。自创以及今日,几四十余年矣,无一岁而不请修边之粮、无一秋而有修边之效”,因而力主“修墙不如蓄锐”。
作为兵部的负责人,深得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修筑城墙也不管用,四十多年来,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钱粮修长城,但每年的秋天也没看到修长城的效果。
越修长城麻烦事越多。

风华|看《大明风华》:万里长城,为什么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文章插图
与刘焘同一时代的陈建也竭力反对构筑边墙。
他在《备边御戎议十则》中指陈修墙五弊:
“工程浩大,所费不赀,一也;
劳役军民,怨兴,二也;
通近寇境,胡骑出没,丁夫惊扰不时,三也;
筑之纵成,旷远难宁,久益须废,四也;
胡寇倏来,动辄数万,溃墙而入,无异平地、反为所笑,五也。
按陈建所说,修筑长城,一是费钱;二是军民生怨,孟姜女哭倒了长城,连乾隆皇帝都支持;三,长城沿线,胡骑惊扰不断;四、长城太长,时间长了会有损坏的地方,结果。敌人来到时候,溃墙而入,不管用,这是第五。
军民疲惫,心生怨言,官方又不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于是,守城的官兵就有通敌的叛徒出现。
赵炳然也是嘉靖年间的兵部尚书,同时还兼任总督,管理宣化、大同、山西军务。
他给皇帝奏折说:“臣见宣大壕浅墙卑,画地议守,梏形孑立,风雨饥寒,昼夜无敝。即其平时已无固志,不幸临敌,非死则逃”。而所见镇屯兵又“尚多老弱,勇可折御,十不二三。马匹尪羸,连群骨立,器械未备,攘臂徒行”,难怪“频年寇犯如蹈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