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狄仁杰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到底是个什么官,为何会人人忌惮( 二 )


明代恢复了唐制,最初也向元朝取经,所以是有宰相的。但是没过多久借着李善长和胡维庸案,废除了宰相。最后搞出来的内阁制,原型还是来自唐朝。而清朝,高度集权下只有军机大臣,没有宰相。

狄仁杰|狄仁杰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到底是个什么官,为何会人人忌惮
文章插图
简单了解一下中国的丞相(宰相)称谓发展史,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那就是:明明就是干了宰相的活,为什么要把官名起得那么复杂呢?
不管他在尚书省工作,还是在中书省工作,你直接叫他一声“宰相”不就完了吗?可是古人非要发明出那么多复杂又奇特的称谓,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从唐朝的宰相称谓开始,试分析一下古代拟定官称的思路。
以“同中书门下从三品”这个典型的官称来看。它的构成是:同(副词)中书(名词)门下(名词)从(副词)三(数量词)品(名词)。
八个字中用到了两个副词,其中“中书门下”因为部门合并,可以理解为一个名词组合。副词是用来修饰和限定动词、形容词的,但是这八个字中并没有动词。那么,“同”和“从”修饰的到底是什么呢?

狄仁杰|狄仁杰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到底是个什么官,为何会人人忌惮
文章插图
其实,这个官衔完整的表达应该是:取得和中书省、门下省一样的办事资格。官职相当于三品,有做宰相的资格,但是顶破天只等于三品官。一说,武则天时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只相当于五品。
这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皇帝想要有人干宰相才能干的事儿,但是又不想正式承认他取得了宰相的官衔。所以,一再通过副词修饰限制他们的权力。由于担心宰相权力过大,威胁到皇权,所以只给他们一个官名,而且得到这个官职的是一大群人。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之后,至元朝之前,中国的宰相,很长一段时间都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者“同中书门下从三品(从二品)”等等。武则天时期,狄仁杰实际上当了宰相,因为武则天把中书省改称凤阁,门下省改称鸾台,因此就把狄仁杰叫成“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狄仁杰|狄仁杰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到底是个什么官,为何会人人忌惮
文章插图
狄仁杰在武则天称帝这件事上是支持她的,因此武则天投桃报李,对他非常信任。而当时“平章事”的级别一般只有五品,但狄仁杰的“平章事”是三品,可见他这个宰相地位又与别人不同。
狄仁杰在民间的传说很多,很早就通过古典小说《狄公案》流传。八十年代央视拍过一部《狄仁杰》的电视剧,当时对外宣传的广告是“东方福尔摩斯”,而此后的《神探狄仁杰》更是将其出色的智慧和谋略刻画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