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柴荣主张先解决契丹,而赵匡胤要先南后北,究竟哪个战略更正确?
大家好,我们的集散化小仓库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先南下统一全国,还是先北上征讨契丹,对于这一问题,周世宗柴荣与宋太祖赵匡胤做出了两种全然不同的选择。由于两宋一亡于女真,二亡于蒙古,均是被北方异族所灭,许多人因此将先南后北的战略,看作是赵匡胤一生最大的战略失误。但实际上,无论是赵匡胤的先南后北,还是柴荣的先北后南,在战略上都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两人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
文章插图
虽然赵匡胤是“先南后北”战略的执行者,但最早提出这一战略部署的,是后周朝的大臣王朴。而周世宗对于这一建议,也是持同意的态度。从之后周世宗的部署和安排可以看出,无论是出兵后蜀还是三攻南唐,后周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试图先吞并南方诸国。这是因为,南方的这些国家,无论后蜀、南唐、南汉,还是吴越、南平,彼此之间实力相近,在五代时期一直没有能够吞并彼此,因此武力更加强悍的后周在面对这些敌人的时候,有着巨大的军事和国力优势。相比较而言,北方的契丹却并不是什么能够轻易招惹的主。有些人以为,契丹本身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不过凭借着骑兵的强横,和中原的内乱才能随意入侵中原。但实际情况是,自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之后,原本弓马娴熟的辽国骑兵,就再次获得了燕云等地的冶铁、制造技艺的辅助,实力的增加不是一星半点。更可怕的是,契丹这个民族并不是后来的金国那样,短暂崛起又迅速衰弱。相反,从唐末开始就已经崭露头角的契丹,到了五代末期,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已经是一个极为成熟的势力。尤其是将北汉彻底变成自己的附庸后,辽国的实力已经不是任何人能够小瞧的了。想要与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对抗,后周既需要统一南方集合物资人力,同时战略上也不放心给自己留一个两线作战的隐患。
文章插图
那么,为什么柴荣会在三攻南唐之后,调转枪口开始北伐呢?原因在于,这次北伐本就是辽国主动挑衅的结果,后周是被迫应战,并非既定的战略行动。而且这样的局面,极有可能就是后方的南唐在运作。在后周与南唐的战争中,处于下风的南唐并没有坐以待毙。相反,它采取了与后晋相同的策略,悄悄派遣使臣与辽国接触,很有反守为攻的积极势头。对于辽国而言,中原的大一统并不符合它的利益,因此在眼看南唐即将被后周吞并的情况下,它和南唐达成协议,以南北夹击的策略共同攻击后周。说句题外话,在五代时期,辽国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有点像17、18世纪时孤悬海外的英国,采用的是“大陆均衡”政策,目的在于阻止欧洲大陆产生一个庞大的国家。面对契丹这样一根“搅屎棍”,柴荣这才选择改变策略,先击垮或者说至少是打痛辽国,这样他才能腾出手来吞并经济富庶但军力弱小的南唐等国。可以说,正是因为辽国的介入,后周才不得不暂缓了“先南后北”的战略。而与此同时,辽国的内部情况也使得“先北后南”成为了可能。
- 魏延提出错守诸围战略,姜维发明敛兵聚谷策略,二者谁更高明?
- 柴荣|他是一代明君,千百年无人指责,司马迁对他评价甚高,为什么?
- 诸葛亮主张“跨有荆益”,庞统却认为荆州要不得,谁更高明?
- 岭北之战后,明朝军马极度缺乏,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如何“善待”周世宗柴荣的儿子的?
- 柴荣|只做了6年的皇帝,却被后人尊为千古明君,死后千年无人指责
- 荣氏兄弟,熠熠生辉的战略思维
- 柴荣|这个皇帝不一般,在位仅仅6年,被万世敬仰
- 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四个儿子都是什么下场
- 皇后|古代帝王赵匡胤 当上皇帝后 他是怎样对待柴荣那漂亮诱人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