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最顶级的智慧,你若读懂,受益终身( 二 )


“老夫旧时诵读过一首古剑铭 , 今日送给你:轻用其芒 , 动即有伤;深藏若拙 , 临机取决 , 是为利器 。 ”
曾国藩一生显赫 , 身居庙堂 , 风雨沉浮 , 他总结出了“天道三恶” , 但随后又在书信中补上了最重要的一项——恶好露 。
《菜根谭》中有言:“淡泊之士 , 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饬之人 , 多为放肆者所忌 。 君子处此 , 固不可少变其操履 , 亦不可露其锋芒 。 ”
人生境遇 , 下者以力夺取 , 中者徐后图之 , 上者韬光养晦 。
知行知止唯贤者 , 能屈能伸是丈夫 。 藏锋不露 , 不是一味退让 , 不是无能懦弱 。
而是深藏不露的智慧、以曲求伸的谋略、大智大勇的体现 。

《三国演义》最顶级的智慧,你若读懂,受益终身
文章图片

《三国演义》最顶级的智慧,你若读懂,受益终身
文章图片
待时而动 , 藏器于身
《周礼》中有云:“惊蛰 , 蜇虫始闻雷声而动 。 ”
当蛰而伏 , 当惊便起 。
而人的蛰伏与沉潜 , 则是为了时机来临时的一飞冲天 。
《三国演义》中 , 司马懿可谓是最为神秘的人物 。
诸葛亮出山之时 , 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起了文官 , 诸葛亮屡立奇功、风光无限 , 司马懿始终默默无闻、无所作为 , 可最终 , 让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的是司马懿 , 夺了曹操政权的是司马懿 , 结束三国纷争 , 统一天下的 , 还是司马懿 。
魏明帝时 , 曹爽与司马懿同执朝政 。
司马懿被升做太傅 , 确是明升暗降 , 军政大权落入曹爽家族 。 司马懿见此情景 , 装病闲居 , 静观其变 。
正值李胜升任青州刺史 , 曹爽嘱咐他去司马府辞行 , 探听虚实 。 司马懿明析实情 , 摘掉帽子 , 散开头发 , 拥被而坐请李胜入见 。
状似病入膏肓的司马懿终于取得了李胜的信任 。
李胜拜辞回去 , 将情形告知曹爽 , 曹爽大喜:“如此我便可以放心了 。 ”
不久 , 曹爽护驾 , 陪同明帝拜谒祖先 。
司马懿迅速召集旧部 , 率领家将斩杀曹爽党羽 , 威逼太后 , 最终 , 掌握了魏朝的军政大权 。
苏轼曾言:
君子所取者远 , 则必有所待 , 所就者大 , 则必有所忍 。
内敛隐忍不是听天由命、逆来顺受 , 而是以坚强的意志 , 为实现既定目标而积蓄力量 , 在忍耐中有所行动 , 有所作为 。
《吕氏春秋》说:“圣人之行事 , 似缓而急 , 似迟而动 , 以待时 。 ”
“缓称王”作为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大战略的最后一个环节 , 实际上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
一旦时机成熟 , 朱元璋便当仁不让了 , 大明朝的百年基业便是从这隐忍蓄势中而来 。
面对时运 , 君子见机 , 达人知命 。
匿壮显弱 , 在等待中伺机而动 , 为日后的崛起蓄势 , 这是深谋远虑后的城府 , 更是扭转乾坤时的魄力 。

古时曾有民谣:“直如弦 , 死道边;曲如钩 , 反封侯 。 ”
人生在世 , 尊与卑、贵与贱、进与退、得与失都在方圆之中 。
藏巧于拙 , 谙方圆之道 , 安守糊涂之中;
藏锋不露 , 任风云变幻 , 己身安如磐石;
藏器于身 , 不动声色中 , 运筹天下大势 。
一个藏字 , 有法、有理、有度 , 令谋者得宠于朝 , 让智者淡然处世 。
纵观古今 , 以智做人 , 理当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