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嫔妃到皇后,再到女皇,武则天女性意识一步步升华( 二 )


''高祖曰:'……公主功参佐命 , 非常妇人之所匹也 。 何得无鼓吹!'遂特加之……'' 。 并且高祖还下令按谥法''明德有功曰昭'' 。
这种女性参政的现象对武则天的女性觉醒有着重要影响 , 使她认识到女性不仅仅是相夫教子维持家训 , 还可以在更大的政治舞台上发挥自己的魅力 。
3、教育背景
武则天所在的武氏家族地位不显 , 父亲武士彟是商人出身 , 因有功于李唐王朝官居三品 , 爵封三等 。 武则天接受的是一般官僚人家对女儿的教育 , 值得一提的是 , 武则天幼年曾被著名的相术大师袁天罡断言:
''龙睛凤颈 , 长相非凡 , 若为女子 , 当为天下之主 。 ''
之后武士彟与其妻杨氏大力培养武则天 , 诗歌、绘画、舞蹈、诗文等无一不授 。 武士彟虽是商人出身 , 但喜爱收集天下奇文墨宝 , 这些都是武则天早期接受经典教育的摹本 , 为其良好的教育打下基础 。 武士彟外出上任时都将武则天带在身边 , 得益于此 , 少时的武则天遍览半个中国 , 了解民间疾苦 , 比一般的少女更有见识 , 胸怀也更加广大 。

从嫔妃到皇后,再到女皇,武则天女性意识一步步升华
文章图片
武则天剧照
母亲杨氏是隋朝贵族 , 有着北朝女子的精明强干、大胆泼辣之风 , 偏爱文史书籍、音乐和户外运动 , 在其母亲的影响下 , 武则天也偏爱文史 , 醉心于百家之学 , 胸怀广大 , 不拘于闺阁 。 加之杨氏笃信佛教 , 武则天幼年时就常常被其带领出入佛门 , 佛教思想对武则天的早期启蒙也有着重大影响 , 并且为她之后利用佛、道、儒平衡统治奠定基础 。
''神皇幼小时已被淄服''
父亲过世之后 , 小武则天与母亲杨氏母女四人深受同父异母的兄长欺凌 , 日子艰难 , 这更使她意识到人性的薄情 , 增强了她不惜一切改变命运的决心 。 14岁时 , 因其美容 , 太宗皇帝便把她召入宫 , 立为才人 。 对于武则天来说这并非是祸 。
''后独自如 , 曰'见天子庸知非福 , 何儿女悲乎?'''《新唐书》
这除了表明她对当下困局的欣喜与未来宫廷生活的憧憬 , 同时也反映出她想牢牢把握机会改变命运的决心 。 这一点无疑极大促成了其自身女性意识的觉醒 , 使她知道 , 要学会把握机会依靠自己改变命运 , 而不是寄希望于他人 。
坚强、果敢的品格造就了武则天不服输的性格 , 但是这种性格无疑不受唐太宗的喜欢 , 自石子骢事件后 , 正史中几乎没有关于她的记载 , 直到太宗驾崩 , 武则天仍然是才人位 , 地位也仅仅是比高级宫女高一些 。

从嫔妃到皇后,再到女皇,武则天女性意识一步步升华
文章图片
武则天剧照
12年的宫廷生活磨掉了少女的单纯天真 , 增加了少女的圆活机智 。 这些都是武则天女性意识觉醒不可忽视的因素 , 读书开启了她的智慧 , 使她可以有着同男子一较高下的聪慧;游历增长她的见闻 , 使她不至于拘泥书本;之后的家庭变故与12年的宫廷生活锻炼了她的意志 , 使她滋生为自己奋斗的勇气 , 这些加起来共同构成她不甘于为命运所困的决心 。 为自己而活 , 摆脱既定命运 , 争取自身的权益则是她开启女性意识之门的钥匙 。
二、武则天女性意识的表现
为了摆脱削发为尼的命运 , 武则天在唐太宗生病期间与太子李治相恋 , 寄希望于这个未来皇帝能帮自己摆脱既定命运 , 而李治也没让她失望 , 不仅把她接回了宫中 , 还在之后把她立为皇后 。 登上后位的武则天 , 其女性意识表现得更为明显 ,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亲祭先蚕
所谓先蚕 , 是指古代传说中的蚕神或育蚕之神 。 先蚕礼是古代由皇后主持的最高国家祭祀 。 蚕桑与农耕并称 , 是中国古代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主要的生产活动 。
''桑土既蚕 , 于是民得下丘居土''《尚书》
因此 , 由皇后主持的亲蚕礼同由皇帝主持的亲耕礼并重 , 武则天于永徽六年(655)十月登上后位 , 显庆元年(656)三月就开始了第一次先蚕祭祀活动 。 这次祭祀与其说是履行旧制 , 不如说是她巩固身份的一种宣扬:以皇后之名行皇后祭祀大典 , 彻底为其身份正名 , 增加个人威望 , 巩固自身地位 。
之后在她任皇后期间 , 曾高达四次亲祭 。 在唐代 , 先蚕是整个国家体制中唯一由皇后主持的礼仪 , 在实际操作中 , 皇后亲祭是很少见的 。 有记载称唐代皇后共亲祭十次 , 而武则天一人就高达四次 。

从嫔妃到皇后,再到女皇,武则天女性意识一步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