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有福气”的沈玉珠:生而为人,切要是非分明


《知否》原著“有福气”的沈玉珠:生而为人,切要是非分明
文章图片
原著中 , 沈从兴和大邹氏共有两女一子 , 而沈玉珠则是沈邹二人的小女儿 。
《知否》的番外篇 , 大邹氏的三个孩子婚嫁也都不差 。 大哥儿娶公主 , 大姐儿嫁卫王世子 , 真真富贵双全 , 沈玉珠嫁给了老英国公的幼孙 , 也就是张氏的小侄子 , 两人是青梅竹马 , 恩爱非常 , 过得也最幸福 。
玉珠定下亲事后 , 张氏神色复杂 , 生平第一次 , 也是唯一一次找沈玉珠谈心:“你是个好孩子 , 心宽 , 豁达 , 什么烦心事都不往心里去 , 这是你最大的福气 。 ”
可见 , 在大邹氏的三个孩子里 , 张氏对沈玉珠是打心底里喜欢 。

《知否》原著“有福气”的沈玉珠:生而为人,切要是非分明
文章图片
大邹氏去世后 , 沈从兴娶了大邹氏的亲妹妹为贵妾 。 而沈玉珠三兄妹 , 皆由小邹氏带大 。
在成长过程中 , 小邹氏一直在提醒三兄妹多多防备亲爹新娶的继母张氏 , 因为继母就是黑心肝 , 生的孩子会抢走父亲的宠爱 , 也会抢走大哥儿的爵位 。
不仅如此 , 小邹氏甚至借机挑唆三兄妹向国舅邀宠、索要钱财、田地 。
大哥儿时常绷着脸 , 不知所措;大姐儿一副大家闺秀的做派 , 自是不屑一顾的模样;小玉珠更坦白 , 直接说自己不会 。
折腾来折腾去 , 她不过是想提起亲姐姐让沈国舅心中有愧 , 决不能忘记邹家的恩情云云 。
面对这样的姨母(小邹氏) , 玉珠也厌烦无比 。
大姐儿则认为妹妹玉珠是个没良心的 , 严重敌我不分 。

《知否》原著“有福气”的沈玉珠:生而为人,切要是非分明
文章图片
可小玉珠有自己的看法:过世的娘天天被人利用 , 她会高兴么?娘好跟姨母好有关系吗?跟邹家有关系吗?
索性姨母张口就是大哥儿、大姐儿 , 对小玉珠 , 她也从来不放在心上 。
姨母总说三兄妹就是她的亲骨肉 , 有了他们 , 自己什么也不要了 。 小玉珠可不傻 , 那姨母(小邹氏)为什么要一年到头寻大夫、求道士、告尼姑 , 银子花得像流水 , 为了生孩子还要喝不计其数的汤药、烧艾灸?
就连奶嬷嬷都慈祥的夸小玉珠:“我们玉儿真聪明 , 比你兄长和姐姐强多了 。 ”
这些都罢了 , 让小玉珠最不能忍的就是姨母想让自己嫁给舅舅家的小儿子 , 还时不时地跟国舅爷说自己和表哥是青梅竹马 。
可表哥不但不求上进还张扬跋扈 , 自己怎么可能愿意嫁给他?
更可笑的是 , 姐姐张口闭口都是要铭记亡母的恩情 , 玉珠毫不留情 , 张口就怼的姐姐哑口无言 。
姐姐倒是一心记挂高门 , 不过是因为自己小 , 都来糊弄自己罢了 。

《知否》原著“有福气”的沈玉珠:生而为人,切要是非分明
文章图片
要说最傻的 , 当是沈家大哥儿 , 他是三兄妹里最信任小邹氏的 。
舅舅们动心思想让大哥儿娶了邹家表姐 , 成为世子夫人 , 大哥儿当即同意 。
沈国舅听到后立时怒了 , 当场发作起来 , 该打发的打发 , 该惩罚的惩罚 , 府里一阵凌乱 。
他对着小邹氏理直气壮:“这话就是你姐姐生前说的 。 她说娘家的兄长们不成器 , 几位嫂嫂也不像是能教出好孩子的样儿 , 旁的多扶持也就罢了 , 决不能叫儿女赶这种亲事 。 ”
等到公主下嫁沈家后 , 国舅府更热闹了 , 小邹氏常插手大哥儿房里的事儿 , 送丫头 , 送表姐 , 公主能受得了这种气?当即回宫哭诉 。
小邹氏又哪肯罢休?明得不行来暗的 , 一时间 , 国舅府上下鸡飞狗跳、乌烟瘴气 。
国舅爷为了图清净 , 索性搬到南园张氏处 , 两人开始了长长的生娃岁月 , 最终生了两个女儿和大毛、二毛、阿毛、毛毛四个儿子 。

《知否》原著“有福气”的沈玉珠:生而为人,切要是非分明
文章图片
待大姐儿议嫁时 , 皇后相中两个人选 , 一个是卫王世子 , 温雅尊贵 , 才貌过人;一个是刚在边关立功回朝的薄小将军 , 少年英雄 , 英挺不凡 。
张氏和国舅同意薄小将军:“过日子还得看底细 , 薄家人口简单 , 家底厚 , 门风好 , 定是省心的 。 卫王世子虽好 , 到底是宗室亲王 , 各路花草还能少得了?”
可惜大姐儿一心想嫁高门 , 和小邹氏串通一气 , 认为继母(张氏)不怀好意 。
结果可想而知 , 大姐儿的身边果然有一群“环肥燕瘦” , 整日里明争暗斗 , 目不暇接 。
庆幸的是 , 大哥儿大姐儿相继成家后 , 张氏见玉珠和大毛整日在泥土里疯玩得不成样子 , 便将玉珠送入郑家闺学 , 请先生管束、收性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