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博|浙博 武林馆|越地长歌 掠影中㈣
文章图片
越地长歌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
文章图片
引言:距今五千多年以前的良渚文化 , 玉器上刻有很多兽面纹 , 形似一个头戴羽冠、身披战袍的神人骑在一头猛兽身上 , 双目圆睁 , 龇牙显示威严的样子;神人双手驾驭猛兽 , 猛兽缩着双爪俯在身前 。 这被考古学家称为“神人骑兽徽” , 很多祭祀礼器上都有 , 可见含义深刻 , 所以不少人认为“神人骑兽徽”是当时部落的族徽 。 也是良渚人的心灵中的“图腾” 。 其中必然蕴含了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和哲学之道 , 以及先人对宇宙和大自然神秘力量的探索、敬畏和崇尚 。 器以载道 , 玉钺、玉权杖、玉璧也不例外 。
------石上梵音
文章图片
良渚文化权杖之瑁
玉“权杖”瑁体两侧的浅浮雕神人兽面纹 , 跨越器物两面、上下错落构图极为特别 。 其中一侧面呈曲线造型 , 更是罕见 。
文章图片
瑁的眼部减地刻画特写
文章图片
良渚文化权杖之墩
良渚玉“权杖”镦整器呈烛台状 , 上部为凸榫 , 内“掏膛”成卯孔 , 两侧钻有卯销孔 。 凸榫下周缘刻划一周抽象的鸟纹 , 其下以钻孔为中心刻划两组神人兽面纹 , 衬以繁密的螺旋线和小尖喙纹饰 。 器身全面均刻划纹饰 , 刻纹细如游丝 。 出土时玉“权杖”镦和瑁组成一套 。
文章图片
良渚文化完整玉权杖示意图
制图子童
出土于浙江余杭反山M12墓
瑁高5.72cm宽8.4cm镦高7.1cm榫长2.65cm
【浙博|浙博 武林馆|越地长歌 掠影中㈣】玉权杖横置于反山12号墓主上半身 , 权杖上端为饰满神人兽面像的瑁饰 , 以圆雕造型表现神人和兽面 , 充满威严、神秘之感 。 权杖下端为柱形束腰状的镦 , 上有横截面为椭圆形的突榫 , 内部有卯孔 。 凸榫以下饰满变形鸟纹和神人兽面像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良渚文化玉钺身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神人兽面纹玉钺王钺身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距今5300—4300年)
余杭反山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文章图片
玉钺王钺身神人兽面纹特写
这件玉钺出土于余杭反山12号墓 , 淡青色 , 夹墨绿色斑 。 弧刃 , 钻孔较小 。 两面均刻有完整的神人兽面纹以及鸟纹 , 刻纹精致 , 不逊于玉琮王上的纹样 , 是目前唯一一件刻纹玉钺 , 被称为“钺王” 。 靠近柄的部位留有打琢痕迹 , 未经磨光可能是为了捆扎木柄时增大摩擦 , 使连接更加牢固 。
钺自新石器时代出现 , 从砍伐工具演变为武器 , 钺的军权意义引人注意 。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赐(周文王)弓矢斧钺 , 使得征伐 , 为西伯” 。 可见 , 钺代表的是一种军事统帅权 。 玉钺在良渚时期发展到极盛 。 在良渚文化的墓葬中 , 随葬钺的现象十分普遍 。 反山12号墓主人把钺靠在肩上 , 显示着其生前的军事权威 。
文章图片
神人兽面纹完整玉钺王示意图
制图子童
钺是武器 , 象征了军权 , 一柄豪华的玉钺包括钺身、柄、柄上端的瑁和下端的镦 。 反山M12的玉钺发现时玉钺镦处于墓主人手握的部位 , 钺身靠在肩上 , 瑁在其上端 , 钺镦出土时与钺瑁相距约80厘米 , 可知这柄完整的玉钺长度约在70~80厘米之间 , 两者间的有机质柄已腐朽得不见踪影 , 只留下了镶嵌其上的小玉粒 。 玉钺整体呈“风”字形 , 钻孔较小 。 刃角的正反两面分别浅浮雕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和鸟纹 , 是目前唯一雕琢有神人兽面纹和鸟纹的玉钺 , 因而被称为“玉钺王” , 这样的权杖仅见于反山十二号墓 , 与“琮王”、“钺王”等同时随葬 , 可见其墓主人生前拥有至高的军事权威和王者之尊 。
- “战火”蔓延危及中国?缅甸境内局势再升级,中使馆火速强硬发声
- 大禹治水是最大的玉雕之一,历经11年完工,如今是故宫镇馆之宝
- 博物馆|南充:探秘市博物馆项目建设,大木偶剧院7月底亮相——
- 博物馆|博物馆有些文物,假到让人误以为是恶搞,但这真的是古人做出来的
- 故宫镇馆之宝——大禹治水图玉山(和田玉)
- 居庸关|晚清罕见老照片,图1是大街上的情景,图5使馆区停靠的马车!
- 馆陶|太子刘荣是庶长子,没犯过什么错,为什么汉景帝要废黜他的太子位
- 博物馆里的名人器官:伽利略的手指,林肯的头骨,拿破仑的最特殊
- 厚街镇|厚街图书馆正式闭馆搬迁!新馆24小时自助试运营!
- 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棵翡翠白菜价值连城,你见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