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清宫剧骗了,奴才不是当就能当的

时下流行的清宫剧中张口皇上闭口奴才 , 给人的感觉是全天下都是他们爱新觉罗家的奴才 。 奴才在汉语中本就是个贬义词 , 被清宫剧一演绎 , 就好像能在皇帝面前说声“奴才 , 怎么怎么着”就能光宗耀祖 。

被清宫剧骗了,奴才不是当就能当的
文章图片
奴才一词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 《刘渊载记》中就有记载:“成都王既败 , 元海曰:颖不用吾言 , 遂自奔溃 , 真奴才也 。 ”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开国皇帝刘渊 , 因为成都王颖不听他的话而兵败 , 而骂其奴才 。 这就是奴才一词的起源 。
“奴才”产生于五胡乱华时少数民族特定的语境 , 当时的很多胡人都是奴隶 。 后来慢慢流传开来 , 陶宗仪的《辍耕录》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子仪诸子皆奴才”用来骂郭子仪的儿子 。 奴才作为骂人的话一直流传了很久 , 但从未有人自称“奴才” , 遍翻中国历史 , 也没有那位大臣对皇上自称奴才的 。
清朝的奴才 , 起源于满人的八旗制度 。 八旗的旗人自称奴才 , 管皇上和他们的旗主叫“主子” 。 满人入关后 , 很多原先底层的包衣奴才也跟着翻身做了主人 。 他们虽身居高位 , 但满族的八旗制度还是没有变 , 照样奴才的身份还没变 。 所以在清朝初期 , 一般来说满族大臣和入了旗籍的汉族大臣在皇帝面前会自称奴才 。 汉族大臣在皇上面前都称“臣” 。

被清宫剧骗了,奴才不是当就能当的
文章图片
“奴才”一词虽然带有贬义 , 但是在清朝特殊的八旗制度下 , “奴才”相比于“臣”有着天然的优越性 。 不言而喻 , 自称“奴才”表明了是主仆关系 。 这个特定称呼可以彰显自己作为“天子近臣”的地位 , 同时区别于汉族官员 , 形成一个特权群体 。 第二 , 自称“奴才”可以更好的向皇上表忠心 , 献媚于皇上 。 清朝初期 , 满人文化程度不高 , 公事、私事不分 , 而且也没有明文规定“什么人、什么时候应该称呼什么” , 部分汉人也效法旗人的自称“奴才” , 以至于叫法混乱 。 很多没有气节的汉族大臣也跟着旗人的叫法自称“奴才” 。
到了雍正时期就有了改观 , 雍正认为称呼“臣”更为得体 , 在他眼中朝廷大臣不论满汉 , 都不宜称奴才 。 所以在雍正元年八月十六日 , 下了一道上谕:“凡奏章称臣、称奴才 , 俱是臣下之词 , 不宜两样书写 。 嗣后着一槩书写臣字 。 ”但是这个规定并没有严格地执行 , 很多汉大臣为了媚上也还称“奴才” , 雍正也没有深究 。

被清宫剧骗了,奴才不是当就能当的
文章图片
直到乾隆在位时 , 称呼的区分才有明文的规定 。 乾隆二十三年的上谕中说:“满洲大臣奏事 , 称臣称奴才 , 字样不一 。 着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 , 请安谢恩寻常折奏称奴才 , 以存满洲旧体 。 ”
乾隆三十八年 , 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共同上了一道关于科场舞弊案的奏折 , 因为天保的名字在前 , 便一起称为“奴才天保、马人龙” 。 乾隆阅后大为不悦 , 批示道:向来奏折 , 满洲率称奴才 , 汉官率称臣 , 此不过相沿旧例;且亦惟请安谢恩及陈奏己事则然 , 若因公奏事 , 则满汉俱应称臣 。 盖奴才即仆 , 仆即臣 , 本属一体 , 朕从不稍存歧视 , 初非称奴才即为亲近而尽敬 , 称臣即为自疏而失礼也 。 今天保、马人龙之折如此 , 朕所不取 。 若不即为指示 , 恐此后转相效尤 , 而无知之徒 , 或因为献媚 , 不可不防其渐 。 嗣后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 , 均着一体称臣 , 以昭画一 。 从此 , 满汉大臣在汇报公事时 , 全部要自称“臣” , 只有满族大臣在汇报私事时 , 才称奴才 。
被清宫剧骗了,奴才不是当就能当的】“奴才”并不像清宫剧中演的那样谁都能叫的 。 在顺治和康熙时期逐渐形成惯例 , 满人称“奴才” , 汉人称“臣”;雍正时期满汉均称“臣”;从乾隆中后期开始 , 就只有满人在汇报私事时可以称“奴才” , 而且要是写错了或是用混了 , 轻则上谕斥责 , 重则革职查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