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威胁|朱棣称帝后,做出“天子守国门”之举,这有何利弊呢
说到明朝历史的时候,熟悉这个朝代历史的人肯定会忍不住想起一句话来,那就是“天子守国门”。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说,皇帝充当起了国家的看门人。听起来好像很搞笑,但却属于很符合史实的一种说法。可能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能理解,觉得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曾经把大明的都城定在南京。那可算不上是能称得上是国门的位置,怎么就会冒出来这么一句话呢?
其实,“天子守国门”的情况是从朱棣即位开始出现的。那个时候朱棣将都城迁到了北京,地理位置接近明朝北部的疆界,故而便有了这么一种说法。那么,称帝后,朱棣做出“天子守国门”之举,这有何利弊呢?
一、明朝时期面临的军事威胁。
其实不光明朝在建国后会面临以下这种军事威胁,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朝代基本上也都有面临这种军事威胁的可能。这种军事威胁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来自于外族势力的入侵,第二种则是来自于内部的各种阶层闹出的纷争。
我们就拿明朝来说,它在建国后曾经分封了很多藩王。所以,它有可能会面临来自内部的军事威胁,那就是诸如藩王割据、起义和农民起义等情况。而外部威胁就比较明显了,即外族势力的入侵。
文章插图
二、朱棣做出“天子守国门”之举的原因。
朱元璋建立和统治明朝期间,明朝的实力堪称强大得很。所以当时即便他没有做出“天子守国门”之举,也没怎么闹出过太严重的外族势力入侵事件和地方势力起义事件。但是到了朱棣继承皇位的时候,他就比较担心会闹出这些情况来。
因为毕竟他原本也只是个藩王而已,就是靠着谋夺自己侄子的江山才得以登上帝位,自然在他成了皇帝之后,就很害怕这种事情将来也会发生在自己和子孙身上。
文章插图
为了避免这种后顾之忧,朱棣思考再三,便决定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去。因为这样一来,他就既能防范北方外族势力的入侵,又能震慑为防范北方外族势力入侵而屯聚在北方疆界附近的兵力。但凡上述二者有任何一者闹出异动来,那朱棣无疑都能立即收到消息并出兵讨伐或者镇压。
起码从理论方面来讲,这能给予朱棣很大的安全感,让他这个通过篡位方式登上帝位的皇帝有时间去过两天清静和舒心的日子。这就是他做出“天子守国门”之举的主要原因,应该算得上是兼具一箭双雕之功效了。
文章插图
三、“天子守国门”的利弊。
首先,我们来说说有利的一面。其实说到这么做的有利一面,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也已经提及过了,即既能防范北方外族势力的入侵,又能震慑为防范北方外族势力入侵而屯聚在北方疆界附近的兵力。
- 老十二未夺嫡对雍正也没威胁,雍正为何欺负他,胤陶,看我老实
- 朱棣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 林彪为人到底如何?萧克将军晚年评价:军事还行,却非十全将才
- 公孙|司马懿伐公孙渊平定辽东:三国末期最经典的一场军事远征!
- 建文帝|朱棣打败了侄儿建文帝,但建文帝亲弟让他不安皇位,这是为何呢?
- 藩王|朱元璋的26个儿子,为何没人敢争夺朱标的太子之位,连朱棣都不敢
- 建文帝|朱棣在“靖难”时遇到的最大克星是谁?
- 朱佑樘:生在帝王家、吃着百家饭,他的格局,比朱元璋、朱棣更大
- 曹操晚年最忌惮的人居然是一个小孩?甚至恐其威胁大魏,将其诛杀
- 野马|这种来自于“天上”的特殊动物, 造就了中国军事实力最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