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南宋150年抵挡金、蒙全赖荆襄防线,荆襄亡而南宋亡( 三 )


南宋|南宋150年抵挡金、蒙全赖荆襄防线,荆襄亡而南宋亡
文章插图
随着金国灭亡,南宋先后收复了泗、涟水军、宿、亳、蔡、息、唐、邓等诸多州郡,使得宋蒙江淮与荆襄地区之国界大大北移。疆土的扩展与蒙古战略性的收缩,让南宋如何处理与蒙古的关系发生了分歧。以主政两淮的赵范、赵葵兄弟为首的主战派接受降人谷用安“非扼险无以为国” 的建议,奏请理宗出兵河南,占据潼关、黄河险要,收复三京,进而实现南宋光复中原、再度中兴之宏愿。然而,一时的战胜并没有改变南宋整体处于弱势的现实。时任淮西总领的吴潜,则从大军征战,粮草筹措的现实角度,向理宗阐明了宋军“收复三京”作战的不可进行:自潼关而至清河,上下二三千里,非精兵十五万人其守不固;兵必资粮,人日食一升有半,则日用米约十二万石。姑自九月置守,三月罢守,亦计用米八十四万石,不知何所取给;粮必须夫运,一人致远,其力可负七斗,八十四万石之米,非调一百四十万夫不可,不知何所取备?借使戍守之兵可以为耕屯之举,然非迟以岁年未易就绪。目前粮种、牛只、农具,不知何所取用?在反对出师河南的众臣中,负责荆襄防线的史嵩之态度最为坚决。无奈宋理宗支持收复三京,最终收复三京作为国策得以推行。本来在蒙古暂时退兵的时候,南宋应该抓紧休养生息,稳定三条防线,却在宋理宗轻率的决定下,挑起了一场决定国运的战争。“端平入洛”的惨败证明了南宋朝廷的对于时局狭隘的眼光,谋划多日的收复三京之战仅仅两月就损失了一半的北伐部队,南宋政局再次动荡不安,江淮防线的实力也因此大大削弱。
南宋|南宋150年抵挡金、蒙全赖荆襄防线,荆襄亡而南宋亡
文章插图
荆襄防线的防务,以襄阳、江陵、鄂州三地为中心部署,金国末期,荆襄防线遭受了巨大的军事压力,损失极为严重,兵力严重不足。江陵、鄂州的军事地位逐渐削弱,“仅存者六七千人,虽有外五军,亦不满数千” ,襄阳成为荆襄战区的防御重心。端平二年春天,蒙古兵分三路对南宋展开全面的攻击,均、房、光化、德安等地相继失陷,蒙军孤立襄阳的计划最终得以实现。端平三年二月,襄阳失陷,自岳飞收复以后历经一百三十余年的经营,由于主将赵范的处理不得当而落入蒙古人手中。荆襄防线依托襄阳、江陵、鄂州,现在襄阳丢失,防线趋于崩溃,江淮防线也暴露在蒙古人的铁蹄之下。襄汉尽失,蒙古军逼近江陵,江淮防线危机,朝廷急忙调任孟珙前去支援荆襄防线。原来孟珙在宋金战争中表现优异,被朝廷任调往黄州,管理蕲、黄、光、信阳四郡军马。孟珙来了以后,和兄弟部队偷袭蒙古军,打败蒙古军队,粉碎了蒙古人夺取江陵威胁江淮防线的企图,孟珙接受了荆襄防务。随后孟珙收复了襄阳,南宋重新夺回了荆襄防线的主动权。可是,荆襄防线安全了,川蜀防线在蒙古强大的攻击下节节败退,又是孟珙荆襄防线的协同下,将蒙古军队赶出了四川。相对于孟珙对荆襄防线的重筑,孟珙对南宋国防最大的贡献是三条防线联合作战原则的确立。孟珙提出了打破分区防守的界限,提出了著名的“藩篱三层”说:针对蒙军重点进攻的夔州路,孟珙认为应调关外一军驻防夔州,另设制置副司进行独立指挥,将涪州、万州以南作为第一层防线进行重点防御;为防止蒙军向两湖地区渗透,屯重兵于鼎、澧二州,建立第二层防御;更为可贵的是,孟珙预料蒙军擅长迂回作战,有可能从南宋的大后方云、桂地区偷袭湖南,对荆襄战区实施更大范围的包围,主张在辰、沅、靖、桂等州设防,建立第三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