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台|一个明朝御史的“含泪”自述,工资不高,还经常要出差“跑业务”( 二 )
文章插图
不过,所幸的是,御史台的名字虽然改了,但基本的核心还是一样。老大成功升级为都御史,拥有了“肃正纲纪、纠察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考察百官,有决定升迁权”,而我们则是在都御史的领导下,纠察百官,明辨是非,提督各道御史,作为皇帝的耳目。这样一来,也不至于我们要重新学那枯燥的规则。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韩可,韩可,进来开会了!”唉,又要开例会了,看来又要听老大唠叨一番!我站了起来,拍了拍衣服的灰尘,喊到:“来了,来了,催命一样。”我和同僚一起走进了会议室,满屋是年轻的小伙子。说也奇怪,皇上在挑选御史时,往往是选一些年轻的新科进士,不挑一些办事干练的人。后来,我才知道:选年轻人,是因为这些年轻人初入官场,对官场的一些潜规则并不熟悉,也没有复杂的关系网;性格更是嫉恶如仇,看不起那些同流合污之徒,做事也往往不会徇私枉法;而且,年轻人年轻气盛,干劲更足,适合来回奔波,所以我们才成为了最佳的人选。
文章插图
“咳、咳、咳!各位御史安静一下!”大佬发话了,周边也安静了下来。咦,还以为是老大单独开会?咋还有皇帝身边的老太监?难道发生了什么大事?不过肯定没啥好事。老太监跟老大嘀咕了几句,人也差不多来齐了,老太监就清了清嗓子说:“各位御史,你们的春天要来了!昨日的胡惟庸案,皇上下令把御史台改为督察院,你们应该都知道吧。老太监还没说完,底下就一片哗然,七嘴八舌的,你一句我一句,“总算熬出头了,不用那么受气了,不知道加不加工资”!以后,你们要是有急事要禀告,就拿着这个牌子去找皇上,“见牌子如见皇上”,侍卫不会阻拦你们;而且,所有到达的通政司的文书,都要御前开封,送到皇上面前才能打开”。洪武十年,朱元璋“诏天下臣民言事,得实封直达御前”,不久就设立了通政司,在门前挂着个红色牌子“奏事便”。朱元璋设立通政司,是为了“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名官”,保证政令的通畅,防止当权官员阻挡下情上达,而把皇帝蒙在鼓里《明史》而且,就是所有通政司送的文书,都要送到朱元璋面前才能拆开,叫做“御前开拆”。在运送其间,谁也不能开拆,也就意味着无法做手脚,起到的震慑监督作用还是很大的。可是,后来这个制度也名存实亡,有人觉得皇帝太忙了,太累了,哪能这样处理文件。朱元璋可以,后边的子孙不行啊。于是,就出现了“拆封类进”、“副本备照”,就是事先整理好再送给皇帝,其中可以猫腻,震慑作用也就荡然无存。底下一片欢呼,欢声雀跃。我心想:可笑,话说的真好听!什么增加权力,不过都是为了巩固皇上的权力罢了。不过,这改革后,我们倒也也不用受那群侍卫的气,再说我是七品芝麻官,我就弹劾他去。老太监说完,就走出了会议室,就剩下老大一人,整个会议室闹哄哄的。突然,老大拍了桌子,道:“安静下来!刚刚的政策都听清楚了吧?不需要我再重复一遍的吧?端正你们的态度,别给我丢脸。”千万不要是我啊,监察什么朝仪,朝中大臣哪个可以得罪的啊!老大扫视了一番,说:“韩可,就你了!”我……果然越害怕的事就越可能发生,我只是回了一句“收到”,会议就结束,各路人群作鸟状散了。看来,今晚要早点休息,不然明天就迟到了!天色还未亮,外边的钟鼓声就响了,我赶紧穿好衣服,小跑过去宫城,害怕迟到一会儿,小命就不保了。路过宫城旁的登闻鼓,这是皇上为了“下情上达”专门设置的,百姓要是有冤情,可以敲响登闻鼓,而负责的官员必须要把敲鼓之人带到皇上面前,皇上亲自询问,而负责看守登闻鼓的是锦衣卫和六科给事中,有时轮流看守,有时一起。
- 李敏|古墓出土一个小石棺,石棺上刻着四个字
- 朱元璋几乎杀光开国功臣,但却放过一个霸主,该家族繁荣200多年
- 贵族|唐朝最后一个贵族有多牛宰相想娶五姓女,科举制度只为压制他们
- 成君|许平君和霍成君死后,汉宣帝为何选一个不好看又克夫的人为后
- 两个小国挤在一个岛上,东边国家宛如天堂,西边国家却深陷地狱
- 辽宁省营口市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
- 李自成|小人物改变历史:一个小兵偶然一个动作,打死一位开国皇帝
- 乾隆通宝大样背满文宝台35万,折十大钱背满文宝巩试铸样币120万
- 孙悟空|孙悟空一共有三个身份,如若最后一个身份曝光!恐怕三界无人能敌
- 爱新觉罗·溥仪|溥仪晚年去理发,他一本正经问了理发师一个问题,众人都笑出了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