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古代一考生背着一麻袋馒头参加殿试,皇帝见状先怒后喜,后让其成为状元


背着|古代一考生背着一麻袋馒头参加殿试,皇帝见状先怒后喜,后让其成为状元
文章插图
在古代,科举制的兴起是为了选拔官员,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新,是隋唐时期开创,唐朝完善的,在中国千余年科举史上共产生了592名文状元。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古代一考生背着一麻袋馒头参加殿试,皇帝见状先怒后喜,后让其成为状元的故事。

背着|古代一考生背着一麻袋馒头参加殿试,皇帝见状先怒后喜,后让其成为状元
文章插图
【 背着|古代一考生背着一麻袋馒头参加殿试,皇帝见状先怒后喜,后让其成为状元】科举制在武则天时期发展出了殿试,当时的状元选取一般由皇帝亲自考察审定,并且延续了下去。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很奇怪的考生,他在科举最后一关的殿试时,虽然表现不错,但是引起人们关注的是,他是背着一麻袋馒头参加殿试的。

背着|古代一考生背着一麻袋馒头参加殿试,皇帝见状先怒后喜,后让其成为状元
文章插图
这位传奇考生名叫李蟠,字仙李,又字根庵,号莱溪,江苏徐州人,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丁丑科状元。在当时,清时殿试通常为一整天,为了考生不饥饿,同时为节省宫中开支,就允许考生带食物参加殿试,遇事就出现了李蟠扛一麻袋馒头去殿试的情况。

背着|古代一考生背着一麻袋馒头参加殿试,皇帝见状先怒后喜,后让其成为状元
文章插图
当时许多考生都已经写完,但是李蟠却是不紧不慢的写着,甚至掏出馒头一边吃一边慢慢写。康熙皇帝在黄昏时来到殿堂,看到只剩李蟠没有作答完毕,就有点生气,但是康熙皇帝观看李蟠试卷后,觉得此人有才,就允许他继续作答。

背着|古代一考生背着一麻袋馒头参加殿试,皇帝见状先怒后喜,后让其成为状元
文章插图
在看完李蟠最终试卷后,康熙皇帝极为满意,并且钦点其为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并且事后因为带馒头参加殿试的事情,被皇帝戏称为“饽饽状元”。各位看官,你们对于此事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