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三国:孙权相较于刘备和曹操,为何偏安一方,没有一统天下决心?

对于这个问题,我还真的思考过。因为我们大家能够了解三国故事的渠道之中,对吴国的描述太过于稀少,尤其因为孙策临终前对孙权说过一句话:“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权|三国:孙权相较于刘备和曹操,为何偏安一方,没有一统天下决心?
文章插图
导致很多人都认为孙权是一个只能守不能攻的人,根本没有统一天下的想法。的确孙权把父兄留下来的基业守护的很好,可以说吴国是魏蜀吴三国里面最后一个灭亡的。而且孙权败仗吃的比胜仗多,因为他五次亲征合肥全都失败了。但是孙权真的没有一统天下的心思吗?我看未必!其父亲孙坚,兄长孙策都是有问鼎中原之心的人,基业交到孙权手中的时候,他始终没有懈怠过。孙权接手权力的时候并不大,才刚刚18岁,放到现如今来看也就是一个高中生。所以孙权当时的地位其实是岌岌可危的,江东各个地方豪强对他并不服气,而此时孙权做了一个很大胆并且很聪明的决定,那就是讨伐山越。孙权把通过战争所掠夺的利益切割成多份,分发给那些江东的大族。同时自己补充兵力,培养心腹,可以说是一边喂糖,一边磨刀。对于哥哥孙策留下的旧臣,孙权恩威并施,能收回的权力都收回到自己手中,大大强化君权,对权力的极高追求恐怕连孙坚和孙策都不如他。
孙权|三国:孙权相较于刘备和曹操,为何偏安一方,没有一统天下决心?
文章插图
说到孙坚和孙策,他们的死和江夏太守黄祖脱不了干系,而孙权三征江夏,在争夺荆州之时先把黄祖给灭了,并且屠杀全城,枭其首示众:一是为了替父兄报仇,捍卫孙家的脸面。二是让内部那些不安分的人好好掂量掂量和自己唱反调的下场。三是想要把江夏做成桥头堡,兵力辐射荆州大部分地区,那么即便荆州不完全是自己的也能牢牢锁住东吴上游的门户。此等一石三鸟的战略部署,孙权的谋略可见一斑。孙权在他登基后和蜀国签订了平分魏国的盟文,甚至对平分后的州郡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后来蜀国邓芝出使吴国,孙权问他天下平分是不是非常的好,邓芝却说:“大家瓜分天下后,君和君不能并存,臣和臣各尽其忠,蜀国讨伐吴国早晚的事。”没想到孙权听了不但没有发怒反而大喜,认为邓芝很诚实,说的很对。
孙权|三国:孙权相较于刘备和曹操,为何偏安一方,没有一统天下决心?
文章插图
这说明什么?一是孙权看得很透彻,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二是孙权和邓芝想法一样,平分天下后蜀国攻打吴国,吴国难道就不攻打蜀国了?孙权早就有统一天下的志向了,没必要藏着掖着。不仅如此,孙权称帝时定都鄂州(后来迁都建业),这可是三国交汇之地,这个时候的孙权可以说是巴不得赶紧和蜀国瓜分了魏国。为了配合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孙权亲自带兵出征合肥,但是被满宠抵挡了下来,但是孙权并没有放弃接下来在公元232年、公元234年都亲征合肥,甚至逼的曹睿南下过来督战。或许孙权在攻取讨伐这方面的确没有孙策有天赋,但是他进取中原一统天下的决心可以说非常坚定。所以说孙权善守不善攻的确不假,但是孙权绝对一直心怀一统天下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