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侯景之乱”为啥特别出名?一场叛乱,却彻底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 二 )


但这自然引起了高欢的忌惮 。 这位枭雄临死前曾一再告诫儿子高澄 , 侯景此人反复无常、首鼠两端 , 一定要加以提防 。
常年混迹于东魏政坛 , 侯景当然也有自己的消息渠道 。 在打探到高欢的遗言后 , 他先下手为强、决心反叛 。
考虑到“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 侯景首先向宇文泰伸出了橄榄枝 。 但双方知根知底 , 宇文泰对他压根没什么信任 , 侯景在碰壁后只得把目光转向了南朝梁 。
在有心北伐中原、光复故土的梁武帝萧衍看来 , 接纳侯景可以“以夷制夷” , 并且还能凭空获得河南地区(黄河以南) , 这无异于天上掉馅饼 。 被欲望冲昏头脑的他 , 无视侯景的为人、不顾群臣反对 , 毅然决定接纳这位桀骜难驯的叛臣 , 并且封其为河南王、大将军、督河南南北诸军事 。
【历史故事】“侯景之乱”为啥特别出名?一场叛乱,却彻底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
文章图片
在北边 , 得益于父亲生前的提醒 , 高澄对此早有防范 , 他祭出了高欢留下的“侯景克星”慕容绍宗 。 在这位燕国慕容氏后裔的打击下 , 十万梁军沦为炮灰、萧衍的侄子萧渊明被俘 , 侯景也被彻底击溃 , 最终只带着800亲信侥幸南逃 , 被任命为南豫州牧、镇守寿阳 。
没有永恒的朋友 , 没有永恒的敌人 , 只有永恒的利益 。 没过多久 , 东魏、南梁关系缓和 , 期待摒弃前嫌、重归旧好 , 看重亲情的萧衍也很想赎回自己的侄子萧渊明 。 但这一苗头对于侯景而言无异于末日 , 为了避免自己成为换回萧渊明的筹码 , 他愤而起兵叛乱 , 并且在萧衍之侄萧正德的帮助下成功以奇兵渡江 , 包围了梁朝都城建康 。
梁武帝萧衍犯下了两大错误:
第一 , 高估了长江天险的威力 , 低估了侯景的军事能力;
第二 , 对统治集团内部的痼疾毫无心理准备 。 他重用萧正德对付侯景 , 没想到侄子却成了对方的内应;他召集众多拥兵一方的子侄率军勤王 , 但这些亲人却出工不出力、坐山观虎斗 。
【历史故事】“侯景之乱”为啥特别出名?一场叛乱,却彻底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
文章图片
上述两大错误 , 造成了一大奇景:侯景叛军包围了建康城里的梁武帝萧衍 , 前来勤王的各地梁军则包围了侯景 。 但与杀红了眼的亡命之徒侯景相比 , 外围梁军则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 他们都不愿意损失自己的实力与侯景硬碰硬 , 默契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最终 , 经过持续几个月的围城战 , 侯景的乱军成功杀入建康内城 。 此时的城内幸存者已所剩无几 , 大部分人饿死、病死 , 遍地尸体 , 梁武帝萧衍本人也被侯景活活饿死 。
紧接着 , 侯景放纵士兵肆意抢劫、随意屠戮 , 曾经令天下人向往的江南富庶地区“千里绝烟 , 人迹罕见 , 白骨成聚 , 如丘陇焉” , 萧衍积累了50年的繁华盛世化为乌有 。
更严重的则在于以下两点:
【历史故事】“侯景之乱”为啥特别出名?一场叛乱,却彻底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
文章图片
首先 , 由于在投靠梁朝后请求与王、谢联姻被拒 , 自卑的侯景对江南门阀士族社会恨到了骨子里 。 攻下建康后 , 他故意屠杀江南士族权贵 , 出现了世家大族“莫不衣罗绮 , 怀金玉 , 交相枕藉 , 听命待终”的惨境 , 即这些豪门望族穿金戴银却毫无自保能力 , 要么活活饿死 , 要么死于乱军之手 。 这种灭族式的打击 , 让延续了数百年的南朝门阀社会趋近解体 。
第二 , 天下原本是东魏高氏、西魏宇文氏、南梁萧氏三足鼎立 , 三方各有核心竞争力 。 侯景虽然叛乱 , 但由于高氏准备充分 , 并没有打破三方的平衡 。 但随着他在南朝再度反叛 , 则对萧氏政权造成了伤筋动骨的打击;西魏、东魏(北齐)也趁机南下 , 前者抢下了汉中、蜀地以及长江中游以北的土地 , 后者则夺下了长江下游及北 。
经此一乱 , 原本综合实力最弱的西魏(北周)强势崛起 , 疆域辽阔、经济发达的南朝被空前削弱 , 南北分界线变成了长江 , 北吞南已成为了必然趋势 。
“以梁朝的覆亡为转折点 , 南北军事的均势从此消失 , 四十年后北方吞并南方的局势 , 这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 。 ”(《论梁武帝及其时代》)如此深远地影响了历史的发展 , 自称“宇宙大将军”的侯景 , 也算是前无古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