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仁”的故事( 二 )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
古代一些关于仁义的故事,简短些!速度!

关于“仁”的故事

文章插图
1、仁“冯谖客孟尝君” 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2、季扎还愿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3、蒋琬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 。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 。
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 。
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 。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 。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 。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 。
"4、仁义胡同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 。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 。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 。
"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 。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 。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
5、林肯总统对待政敌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
有关于仁的小故事
关于“仁”的故事

文章插图
一、宋初有个将领还是地方官(记不太清了,待我回去查证),有一次,手下人犯了错 。他当时并没有追究,过了几年,他才因为这件事,打了这个犯错人几十板子 。
身边人觉得很奇怪,有些摸不着头脑 。
他跟他们说:我之所以当时没有处罚他,是因为他那时候刚刚娶了媳妇儿,如果那时候治他的罪,家里就会认为是新娘子不祥,带来的祸端 。新娘子在婆家必然非常艰难,受排挤和压迫,很容易离婚 。但他所犯的错误是一定要惩罚的,所以我现在打他的板子,这样,一来他罪该如此,二来也不会牵扯到无辜的新娘子,不会让他们家里人归罪于她 。二、宋太祖赵匡胤很节俭,每日餐食都比较简单 。
这天,他发现菜里有个脏东西,可能是掉落的头发或者小虫子之类的 。赵匡胤和服侍他的太监都看到了,但太祖并没有声张,只是把脏东西挑出来,继续吃 。还叮嘱太监,千万不要将此事告诉掌管御膳的官员,这是一件小事 。
但如果让御膳官知道了,必然会因此而狠狠地责罚御厨 。三、宋朝的第四个皇帝宋仁宗,更是以宽仁著称,因此谥号“仁” 。有一次,宋仁宗从外面回来宫里,急匆匆的要水来喝 。
宫女、太监从来没见过皇帝如此不顾形象的大口喝水,都有些奇怪 。喝完了水,仁宗才跟太监、宫女说:刚刚在外面,很是口渴 。可是我环顾左右,发现随从都没有带水出来 。
我本来想叫人取水来,可是想到本来这事按规矩都应该是安排好的 。如果我叫人另外取水,本来负责带水的事后一定会受到主管的责罚 。因此我就一直忍着,直到回宫 。四、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 。
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 。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翻译: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