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看见更好的自己,孩子自然就会努力做得更好( 二 )


是不是很多时候 , 我们无论如何鼓励孩子 , 孩子都不敢尝试 , 不敢去挑战?这时候往往父母就气急败坏 , 觉得这么小的困难孩子都不敢挑战 , 认为孩子是烂泥扶不上墙 , 于是就开始批评指责孩子 , 甚至嘲讽讥笑孩子 。
别说没有 , 就连我这个天天研究如何教育孩子的 , 有时候都控制不住情绪地讥讽孩子 , 更不用说普通的父母了 。
而且 , 当孩子不敢挑战时 , 他们不仅要面临父母的失望、嘲讽 , 对于孩子本身的自信心来说也是一次严重的打击 。 他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能力 , 觉得自己就是不行 , 下一次再面对类似情形时 , 他们大概率还是不敢挑战 。
也就是说 , 用这种挑战的教育方式 , 如果成功了 , 那没问题 , 什么都好说 。 但是万一失败了 , 对于孩子来说 , 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
这就是这种挑战教育方式的弊端 。
让孩子看见更好的自己,孩子自然就会努力做得更好
文章图片
那不用这种教育方式 , 如何让孩子看到更好的自己呢?
今天我就教大家我们“肯定式教养”理念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教育技巧——关注行为 , 而不是关注孩子 。
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一直以来 , 绝大多数父母都是采用一种“否定式教育”理念 , 就是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缺点不足 , 然后要求孩子改正 , 从而达到让孩子变优秀的目的 。
比如说 , 看到孩子磨叽 , 然后就要求孩子不要磨叽;看到孩子胆小 , 就要求孩子不要胆小;看到孩子粗心 , 就要求孩子不要粗心……父母们是不是都在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是不是都在否定孩子的缺点不足 , 要求孩子改正 。
这种教育理念 ,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把问题归结于孩子 。 既然问题是孩子自身导致的 , 那要求孩子改变也就理所当然了 。 所以我们会看到 , 父母发现孩子什么问题就要求孩子改正什么问题 。
但问题的产生往往并不那么简单 , 很多时候跟环境等客观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
比如说孩子磨叽 , 可能并不是他主观认知问题 , 也并不是他性格问题 , 很可能是他没有时间观念 。 所以无论父母怎么强调 , 只要孩子没有掌握时间概念 , 那父母无论怎么要求孩子改正 , 孩子可能都做不到 。
但是“否定式教育”理念看不到这一点 , 父母就会把孩子的失败归结到孩子自身 。 但因为问题但产生不光孩子自身的因素 , 因此孩子可能即使很努力也无法解决问题 , 最终父母就会对孩子很失望 , 就会批评指责孩子 。 而孩子也会在父母的批评打击下 , 失去自信 。
显然 , 当孩子挑战失败时 , 父母就更容易会把失败归结于孩子自身 , 认为孩子不努力、不认真、胆小等 , 就会批评指责孩子 , 这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害怕挑战 。
让孩子看见更好的自己,孩子自然就会努力做得更好
文章图片
但是我们“肯定式教养”理念不同 , 我们肯定式教养理念认为孩子是没有问题的 , 所以我们一般不会批评指责孩子 , 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优点 , 然后肯定表扬孩子 , 放大孩子的优点 , 从而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 。
那既然孩子是没有问题的 , 那问题来自哪里?显然我们会关注孩子行为 , 寻找是什么因素导致孩子行为出现了错误 。
那我们肯定式教养如何让孩子看到更好的自己呢?很简单 , 为孩子表现创造有利条件 , 让孩子更容易展现优秀的自己
我们不会说让孩子挑战这个挑战那个 , 那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 我们更多的是为孩子扫清障碍 , 创造良好的表现条件 , 孩子成功也就自然而然的了 。 当孩子成功后 , 我们在肯定表扬孩子 , 让孩子内化对自我的认知 , 更新对自我的评价 。
而且这样教育的方式好处是 , 我们没有说让孩子挑战 , 也就不存在失败后对自我认知的否定 , 不会打击孩子自信心 。
比如说同样让孩子爬健身器材 , 我是不是可以假装带孩子做优秀 , 带孩子爬呢?当我爬过去后 , 孩子有了模板 , 信心会更强了 , 他也就敢去尝试了 。 一旦她做到了 , 我就可以表扬肯定她 , 说她很勇敢 。 孩子是不是看到了更优秀的自己 , 更新了对自我的认知?
即使我爬过去了 , 孩子没有去尝试 , 失败了 , 因为我也没有说这是一个挑战 , 孩子也不会说因为这次没有做到就觉得自己胆小 。
简单地说 , “否定式教育”遵循的是“先改变认知后改变孩子行为‘” , 但我们“肯定式教养”遵循的是“先改变行为后改变孩子认知” 。